发信人: xiaojjun (小鸡), 信区: Photography
标 题: 忆水流年,浮华逝去——细数那些远去的情怀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Jun 1 18:31:05 2014)



2011年,我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60D。它很轻,很快,快到所有的操作都是右手完成的。
这也是我使用了这么一些数码相机之后,说不定是最喜欢的一台机器,因为它轻,因为它
自由。与画质无关,就是一种与右手合为一体的感觉,手感狂好。但是我并不打算说太多
60D的事,因为这台机器,我并没有花很大心思去研究。正常的摄影之路,都会经历很长时
间漫无目的的摸索,才会对拍照有认识。下面细数一下我所经历的时代,和一些浅薄的想
法。



一代机皇——EOS 5D(2012年5月 – 2013年2月)





EOS 5D + Angenieux 35 2.5

一台2005年的机器,至今仍被奉若神明,这就是5D。第一次拿到5D的时候,立刻感觉到一
股不俗,这是我见过所有的相机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台机器。5D的脱俗,是难以用语言形
容的。在色彩上,5D1在整个5D系列中,色彩上是最具优势的。那个时候的佳能还继续着对
大马二的色彩的拓展,依旧以古朴的青调和黄调为主打。而5D在色彩上,做到了像大马二
,但是不流俗于大马二的程度。



长者风范——EOS 1Ds(2013年2月 – 2013年10月)





EOS 1Ds + Angenieux 90 2.5

因为迷上了安琴90 2.5,所以不得不换了大马一,因为佳能1系的反光板能更好的兼容EXA
口镜头。大马一是我最后悔卖掉的一台,如果要在5D和大马一里选一台,我肯定会选择大
马一。大马一是35mm数码相机的开端,也是最具大将风范的一台机器,之后的大马二、大
马三,只能说是各种模仿,各种不入流,因为大马一是在是惊艳过头了!数码时代的开端
,只能拿胶卷作参考,在色彩空间的设计上,比较忠实的还原了胶卷的质感,所以大马一
也是我所认为的“唯一的胶卷数码相机”。高光浪漫到让人窒息,可惜,早期的高感技术
没有现在成熟,ISO开到400以上就惨不忍睹了,只能白天用,光线好的时候用,且画面略
显干燥。



中庸之作——EOS 1Ds 2(2013年10月 – 至今)





EOS 1Ds 2 + Angenieux 35 2.5

因为遇到瓶颈,心灰意冷的卖掉了大马一,换了一台战斗版大马二。比大马一像素高多了
,也比大马一闷多了,高感上来了,黑色浮的要命。一台没有大优点的机器,也没有大缺
点,平庸,但还没有到俗的地步。色彩比大马三好,层次比大马一有所提升。但是没有大
马一得惊世骇俗,也没有大马三的细腻。可能佳能做机器的发展趋势就是这样,色彩越来
越差,层次越来越好。目前还没有看到一台色彩和层次都出众的机器。有一段时间考虑过
要换机器,但是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数码相机的进化,就是从脱俗到庸俗的过程。心灰意
冷。

当然也有可能,好机器根本就不存在。



胶卷时代:(2012年5月 – 2013年9月)



我的第一台胶卷相机是国产战斗机凤凰205,初中的时候学摄影课的时候我爸给我的。非常
好的一台机器,老毛子时代的时候可是各种科考队的必备之物。这台机器全机械,无测光
。十几年前的初中生,都不像现在那么有钱,也不懂器材。但是男人对于精密的器械有着
天生的喜爱之情,所以既然想拍照,就只能锻炼自己的眼睛。以F4,感光100/400(21DIN
/27DIN)为标准,锻炼出来人肉测光仪达到了正负0.3的准确度。但是不考虑胶卷摄影里高
加暗减的原则,所以只能保证曝光大差不差。(事实证明,胶卷摄影里,曝光正确与否是
最难的问题之一,也是我现在放弃胶卷的一个很大原因)

前几年刚接触数码相机,看到一大波文艺青年端着自己的胶卷单反,一股怀旧的情感随之
而来。买了一台美能达X570,X700的兄弟机,基本可以认为是一台机器。拍了一卷,顿时
被毒到了,然后便迷上了胶卷这个东东。那个时候的要求很低,只要送到画英雄一冲扫,
出来不管怎样都是好。之后又被朋友的玛米亚C330的外形毒到了,于是傻乎乎的买了一台
双反。而且这台双反还很稀有,蔡司伊康IC,内置矽光石测光器,时隔五十多年后依然精
准。

问题出现了,第一个问题:曝光。有一种误区是觉得胶卷的宽容度比数码高,可胶卷的宽
容度实际上是不如数码的。胶卷如果不能正确曝光,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比如一张照片
,用胶卷和数码拍摄,同时过曝或者欠曝一档的话,数码的RAW可以做到与正确曝光别无二
致,胶卷则不一定。(负片的曝光要求在正负0.3之内)当然,胶卷可以迫冲,可是CCD的
数码后背,在挽救曝光上还是要更高一层。曝光不精确可以通过冲洗来挽救,但是穷学生
一枚,没有金钱也没有精力去自己冲洗胶卷,冲几次可以,但是长期冲洗,势必会耗费太
多的人力物力。

第二个问题:冲扫。画英雄的冲扫应该是全国店扫最好的地方了,可是店扫终归是店扫。
是不可能一张一张的帮你手工校色的,魔术手的预设有时候也会不尽人意(更别提诺日士
等系列,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一张照片,在我看来,必须要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
称作是自己的照片。如果在画质上没有自己的努力,那这张照片有一半就输了,失去了乐
趣。一万五以下的扫描仪,我觉得基本可以忽略了……在迷惘之中,正好赶上了数码后期
突飞猛进的时期,数码的后期已经超越了店扫,那我更没有理由去玩胶卷了,遂出掉了所
有胶卷相机。

胶卷,永远是心中的一块瘀伤。玩胶卷,等于没有;不玩胶卷,等于遗憾。



EOS 1Ds 2 + Angenieux 90 2.5



后期时代(2012年5月-2014至今)





早期的数码后期,现在看来依旧是淳朴青涩的,和大部分的摄影爱好者别无二致,埋没到
人群里,不会有人多看一眼。前年5月,在网上看到了tofu的一组照片,深受触动,于是开
始了破解。同年十月,看到了菲林日记馆的一篇文章《我的后期》。很短,只有五百字不
到,但是看过之后,觉得其实我已经不需要更多,这几行字足以解释所有的调色思路了。
接下来,接受了某大师的悉心指导,开始了艰苦的调色之旅。

说是指导,其实只花了大概五秒钟的时间。他只说了十一个字:“对比度,白平衡,调色
两万张。”(好像他对每个人都是这么说的,好像我被坑了。。)刚认识他的时候,想叫
他当场后期照片给我看或者手把手教我的,可是后来一直没有说得出口,因为这实在是不
尊重别人的研究成果的一件事啊。而且这种教法只能教会一张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无法
复制的。

之后又受到毒害(貌似这种毒害就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散),入手了安琴35F2.5。这个时
期,之前所有的后期方法都被推翻了。不再需要蒙版、高斯模糊这种low到爆的东西,只需
要曲线、色阶、对比度这三个工具,后期的思路有如大刀阔斧一般,痔疮患者又一次迎来
了春天。



什么是好的画质?



越年轻的摄影师,对画质的理解就会越弱。当然,这是一种一棒子打死一群人的做法。我
们可以很轻易的区分手机和数码单反的画质区别,也可以从原片上区分一个初级机器和一
个高端机器。数码照片的后期,实际上是一种减法,好的后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画质,
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一个后期没有办法保留画质,那么和用手机拍摄是没有区别的
,其要义都在于意境而与画面技法无关了。

比如,魔术手强力渲染亚洲人的肤色,高光品,绿色青,黑色绿。(不需要记,因为记住
这些根本没有意义)总之魔术手所有的颜色都很厚就对了。逆光的时候发青,但是这种青
色恰好变成了一种烟雾状的颜色,在情感上极大的胜出了数码。魔术手的调子,很多人喜
欢。但是在数码调色中,是基本不可能还原魔术手的这种颜色的。你可以用曲线工具一下
子定一个主色调,或者用选择颜色一点一点地修改局部的颜色,也可以用最笨的方法:蒙
板,但是这些都没有办法改变画面颜色的厚度,因为成像原理是千差万别的,调色不能简
单的把颜色看作一个单独的东西,就像一份高级寿司,需要考虑水质,淘米煮米,刀工,
手的握法和温度等等。妄图把数码完全还原成胶卷,不如直接用胶卷拍好了。胶卷就是胶
卷,数码就是数码,蝴蝶越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好的照片与技术无关,与美女有染



在中国,一张好的人像照片,美女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至于其他,只要
不要太差,观众是无所谓的。糖水片是很挑模特的,如果没有甜美的模特,那么一张糖水
色的人像就失败了。从这一点说,技术真的不重要了。这个时代对于美女的追求,是非常
疯狂而可怕的,很多追求甚至违反了大自然赋予女性本身的特质。试想一下,一个摄影师
躺在了地上,就为了利用广角畸变让美女的腿显得更长,其意义在何处?其所谓的美又在
何处?我们经常会形容一种身材为"逆天的身材",这说明我们自己其实清楚,对这样的身
材的追求,是极其不正常的。在日本摄影家的作品里,或者退一步来说,日本最普通的快
餐式子写真的摄影作品里,都极少看到作者去追求这类的美。在人像摄影中,还原模特本
来的面貌是最重要的。但是这样观众就接受不了,因为电影电视行业发达的今天,已经没
有人对自己的样貌满意了,也许有一天,观众可以直视自己满脸雀斑的笑容,也可能这一
天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观众的审美,只能靠时间来拯救,或者靠时间去毁灭。

其实人像摄影中,姿势再多也不过是寂寞,撼动人心,只需要一双视线就够了,当然,也
可以纯粹靠画质,如果够自信的话。



少女的呼吸——安琴



Angenieux 35 2.5

人生漫漫数十载,能拥有一枚安琴镜头,是美丽的邂逅;能拥有一枚安琴的标头,则是诸
神的亲睐。上世纪三十年代,法国人爱展能提出了镜头设计的新方案,通过科学的手段,
大大节约了设计一枚镜头所花的时间,并在五十年代造出了第一支35广角镜头。拿起了安
琴,就再难将其放下。这支镜头使用的玻璃极好,扎实的画质甚至让人忽略掉其不是那么
完美的做工。

安琴的颜色区间短,但是精度高,而且密集地堆砌在画面中。其桀骜的性格就像法国女郎
,能够牺牲所有的一切,只为铸就丰富的色彩。这种色彩在安琴的标头里,最能体现出来
:世界上最梦幻的标头,没有之一。(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的,是佳能同参数镜头的五十倍
,是徕卡同参数M口镜头的两倍到五倍)





日系摄影的思路



什么是日系摄影?有些时候,日本摄影家的眼里,会浮现出非常戏剧化的场景,而且这种
形式,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味道。这些场景不一定要是在一间木质结构的房间里,或者水手
服,或者樱花,很多日本摄影家选用的场景甚至与欧洲摄影的选景不谋而合。所以说形式
并不是决定性的。但是在想法上,含蓄的想法显然要比直白的想法显得温顺的多。

日本摄影家眼里的事物,是温柔的,也是神秘的,充满了浓厚的人情意味。而这正式欧洲
摄影所缺乏的。后者在观念摄影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日本摄影家显然越过了观念的牢槛
。观念摄影一般都是定好一个观念,然后特意营造出这种观念,也就是为了表达观念,仅
仅采用了摄影的方式而已。日系摄影较观念,更看中感受,也就是观众看到这张照片时的
感受。如果一张照片,看了三秒钟以上,观众的大脑还在机械地思考中,那么这张照片就
是不成功的。经常会有人问别人,这张照片要表达什么?我觉得问这些问题的人,恰恰是
深受观念摄影毒害的一些人。好像我又回到了小学,面对一张语文阅读试卷,要回答“作
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暗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韩寒曾做一
篇中学阅读题,答错,而阅读材料正是他本人所写,无奈只能自嘲:“我竟然没有领会我
的真实想法。”)

这里将观念摄影作为反面教材来说,是因为我本人是倾好于日本摄影的思路的。日本摄影
正好是与观念摄影格格不入的一种摄影方式。在观念摄影大行其道的今天,唯有日本的摄
影家们还在坚持原来的路子,一撇一捺地用照片写诗。有一些时候,照片没有表达任何意
思,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凡是无法用语言复写的事物,必然是高于语言的,也许照片
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日本的禅宗也尊崇“不立文字”,可以引申一下)用语言表达情
感有时未免过于苍白,而日本摄影,则给了情感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至于思路,日本人的心思显然要比我们细腻的多,这一点从诸多日本电影里就能看出来。
国产电影整体上是浮躁的,相比之下胜出不多。而日本电影是很认真的,就算是很弱智的
特摄片,也能看出整体剧组对待其态度的认真。(日本演员的演技大多都是很不错的)而
且这种风气是从黑泽明时代就带到日本影视界的骨子里去的。

想学习日系摄影的调子,一定要多看日本摄影师或者电影作品。(国内的摄影师就不用看
了,原作者100分,他们模仿只能模仿到20份,你再去模仿,就只剩4分了)个人建议从岩
井俊二开始着手,虽然动态图片和静态图片相比,反差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但大体的色调
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值得关注的是《情书》和《世界中心呼唤爱》电影版,前者是岩井俊
二导演的,但是两部电影的摄像都是同一人。《世爱》的调子明显成熟很多,尤其是高光
的部分,简直能把人杀死。《情书》的阴天调子则更胜一筹。两者都有共同点,很难得的
是,这两部片子的色调,给观众带来了温度感。不是单纯的冷色调暖色调,而是真正的温
度。非常难得,非常难得。

无论是《情书》还是《世爱》,画面的中调总是丰富的,高光的延展总是舒适的,没有断
层,没有破碎。肯定是出自英国头或者法国头之手,如丝般顺滑。(日本摄影师中似乎也
不乏有很多人对英法镜头情有独钟)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以为的日系,就是把黑位升上
去,饱和度拉低,可事实上日系摄影的调子比这个要复杂的多。日系摄影必然是靠丰富的
中调带动的,所以才有足够的自信让黑位升起来。而现代头的反差太高,对比度也太高。
对比度和层次是成负相关的,对比度对高,层次越差。反差分情况考虑,只能在一个适中
的范围内,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虽然反差高的镜头,锐度高,可谁说画面就一定是越
锐利越好呢?有舍必有得。



EOS 5D + Angenieux 35 2.5

http://bbs.nju.edu.cn/file/Photography/Love.Letter.1995.BluRay.720p.DTS.x





最后提供9张RAW源文件与成图,下载地址如下:http://pan.baidu.com/s/1pJPo7TT

附:《我的后期 之:总结》,作者:菲林日记馆。阅读地址:http://roundcloud.
tuchong.com/2932724/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72.17.2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