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cion (你知道惯安性利系吗), 信区: Pictures
标 题: 中国科学家再度站上科技之巅!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Mar 27 09:17:56 2014)




http://bbs.nju.edu.cn/file/Pictures/Macion1395883044.pdf
中国科学家再度站上科技之巅!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原创之难,难于上青天。而铁基高温超导,正是由中国人引领并推
动完成的原创性成果。超导材料是物理学中的璀璨明珠,更是未来应用的希望之星,在通
讯、医疗、能源等领域应用广泛。中科院的科学家突破麦克米兰极限,率先发现转变温度
40K以上的铁基超导体,有效制备大量铁基超导材料,赢得国际认可,为世界在高温超导材
料领域成就了一个新的家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物理所荣获大奖,实属当之无愧。

必须强调,这是物理所继1989年“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项目折桂后,第二次获
得该项大奖。为何是物理所?为何是铁基高温超导?在全国上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新形
势下,铁基高温超导荣获大奖带来的启示尤为重要。

启示之一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学家多年的坚守。厚积方能薄发,汇小川方成
江海。

铁基高温超导的突破,离不开物理所在高温超导领域的积累。1987年,物理所科学家发现
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Y-Ba-Cu-O新型超导体,大大加速了全世界的高温超导研究。
上世纪90年代,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研究进入瓶颈期以后,全世界的高温超导研究都深受
影响,进入平缓期甚至颇受冷遇,相关研究人员纷纷转到其他领域。但物理所的研究人员
笃信高温超导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顶着压力坚持高温超导研究,为铁基
高温超导的科学突破作好准备。可以说,没有当初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辉煌。

与此相反,当前科技界普遍存在追热点、逐流行的倾向,一些科研人员“坐不了冷板凳”
,放弃本领域的积累,跟随国外的研究亦步亦趋,盲目跟风,自然难有新的突破,“当不
起钢铁侠”。

启示之二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学家形成“集团作战”模式。科学技术发展到
今天,专业的区分越来越细,但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昔日的“单打独斗”已经不再适
合今日的科研工作。

物理所在铁基高温超导领域的突破,绝非一个人的成果。王楠林、陈根富研究组观测到41
K的超导转变温度,赵忠贤组创造了55K的铁基超导体转变温度纪录并制作了相图,方忠及
其合作者作出“条纹反铁磁序自旋密度波不稳定性与超导竞争”的判断……没有多个研究
团队的资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就没有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

启示之三是,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需要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就曾
坦言,我们的科研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体制上的改革。

物理所的科技体制改革一贯敢为天下先,在科研导向、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不少积极的探
索。从连续十多年SCI收录论文研究机构排名第一到不唯SCI论,从对《自然》、《科学》
、《物理评论快报》等高端期刊的青睐有加到向科学问题本身的回归等等,物理所一直在
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也倍感压力。长期以来,物理所不拘一格地引进海内外人才,凝聚了
诸多高水平科学家,竭尽所能创造条件,让科学家能够更加专注于科学研究。在科研工作
的组织和管理方面,物理所相继实行课题组制和学术方向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为课
题组的合作提供统一协调和安排。

当前,科技体制存在评价标准僵化、活力不足等弊端,很多重大项目的评估和人才评价“
唯SCI论”,导致重大突破难以涌现、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
用研究,科研机构都应主动调整自身的管理、组织模式,逐渐探索激发科研创新动力的体
制机制,让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回归。

一花独放不是春。中国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逐步从跟随,到并行,再到领跑,需要更多铁
基高温超导项目的出现。我们当然也要看到,近年来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已有部分突破,
在中微子振荡、拓扑绝缘体、反常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原创成果里,都能看
到中国人的身影。展望未来,中国的科研人员理应加强“创新自信”,力求更大突破。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71.217.8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