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risty (ww), 信区: Pictures
标 题: zz:为什么是柴静,而不是CCTV?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Mar 1 15:44:55 2015)
zz我对柴静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洞察力,评分并不高,但柴静的注意力,其量级无可挑剔
,从她之前出书的发行量和这次纪录片的点击量,可以看出其注意力威猛。此外,不要去
苛责一个注意力意见领袖是否专业、是否客观、是否正确。她最大的贡献是让更多人看到
他们应该关注的地方。
柴静拍雾霾纪录片以女儿病情开场,引发客观性争议,她坦诚这是自己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正是刚出生就患肿瘤的女儿,促使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传播学存在
着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人的传播”往往好过“多数人的传播”。“一个人的
传播”有两种,一种是“对一个人传播”,当我们向恋人表白、向儿女倾诉,就属于这一
类;还有一种是“为一个人传播”,他向很多人传播,但是他传播的动机或目的是为着一
个人。
对一个人的传播,未必比对多数人的传播更缺乏传播性,你会发现重量级人物对多数人讲
话所产生的伟大的作品,并不多于面对一个记者的采访,其实,非常多影响世界的信息,
是通过记者的采访后,传播出去的,很多人只有在一个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才能够充分地展
现自己——这是记者的骄傲,也是记者的福气。
当然,为一个人的传播,那就是更加了不起的作品,当一个作家在扉页把自己的作品献给
某某时,其实他在乎的这个人往往比整个世界都重要,这样的作品,作者一定倾情倾力。
贝多芬四十岁时,写了一部钢琴作品,送给他一个十分喜欢的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当然很
美,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昵称就是爱丽丝,这部《致爱丽丝》的作品,贝多芬生前从未
发表,理由很简单,那是写给一个人的,但后来它属于所有的人。今天,有谁会痛恨贝多
芬小家子气,把本来应该给全人类的音乐,献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呢?谁会因为
自己不是爱丽丝,就拒绝欣赏这部献给爱丽丝的作品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上面的例子举的是艺术作品,艺术可以主观,但柴静这是调查类作品,
应该客观。其实,非常多的学术著作就有不少是献给一个人的,而调查类作品也无需屏蔽
个人的情感动机甚至情感表述,公共话题的个人体验有时候弥足珍贵。这一点我不想在这
篇文章展开,本文想表达的观点是:对柴静这样的一个人的传播,我不仅不反对,而且认
为应该鼓励和倡导。
我的理由是:我们要搞清楚舆论意见领袖的角色分工和社会定位。意见领袖至少可以分为
四类:号召力领袖——可以动员人们行动,影响力领袖——可以改变人们判断,洞察力领
袖——可以引领人们思考,注意力领袖——可以引发人们关注。从意见领袖的标准看,我
对柴静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洞察力,评分并不高,但柴静的注意力,其量级无可挑剔,从
她之前出书的发行量和这次纪录片的点击量,就可以看出其注意力的威猛,中央电视台的
平台固然造就了她,但她个人的明星气质和传播策略,不容忽视。
注意力领袖在社会的作用非同小可。舆论是什么,舆论学之父李普曼评价报刊(媒体)的
作用:“它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
的视域内。”这个世界有太多东西被屏蔽,有太多东西在黑暗,我们需要注意力领袖把那
些黑暗的领域照亮,特别是事关每一个人利益的公共领域。
所以,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我高度赞赏崔永元对转基因的关注,很多人纠缠崔永元的立场
、客观和专业。殊不知,崔永元在转基因方面不是专家,在这个领域里号召力、影响力、
洞察力比他强的人多的是,但崔永元以个人的责任感,把他明星般的注意力,将一个事关
很多人的公共领域从黑暗里照亮,他说了什么不重要,他是否说对了也不重要,最重要的
是他把转基因很多幕布撕开,这样就功德无量。
同样的理由,我高度评价方舟子对这个话题的加入。公众不要太在意他们及其粉丝的争吵
、谩骂等等不愉快,两个人的针锋相对,形成了公共舆论事件,这使得有更多专业的人介
入其中,他们关注、反思、纠正、补漏,并且传播,意气用事的网民毕竟是少数,更多理
性的网民会在沉默中思考,真相在撕开后慢慢水落石出,真理在辩论中逐渐得到公众认同
。人们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其实注意力也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沉默在黑暗的地方
,最容易产生不可告人的交易,而当公众的注意力聚焦时,利益集团未必绝迹,但需要付
出更大代价。
不要去苛责一个注意力意见领袖是否专业、是否客观、是否正确。他不是号召力领袖,不
是影响力领袖,也不是洞察力领袖,他最大的贡献是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应该关注的地方。
注意力领袖的一举一动,是个人的自由,也关乎社会的良心,那些可以吸引亿万眼球的人
,你是把媒体的镁光灯带到你们纸醉金迷的丑闻生活,还是用你们的探照灯照亮事关公共
利益的公共领域,是检验你们人品和存在价值的最好试金石。
我注意到也有人批评柴静把孩子的病当做一个噱头。柴静记者出身,她当然懂得传播,从
这部片子放在全国两会前两天推出,就可以看出她的精心策划。早了,话题带不到两会,
晚了,两会的报道轮不到她上头条,但对于一个注意力领袖,一个为了公共利益呼喊的注
意力领袖,这样的传播策略值得厚非吗?
而反过来,我们想问的是,为什么转基因和雾霾,这样事关每一个中国人生命健康的调查
纪录片,不是出自CCTV,而是出自CCTV的前员工?CCTV不惜耗巨资、多频道、大动作直播
东非野生动物迁徙,为什么事关老百姓最切身利益的内容不调查、不聚焦呢?百万,对于
个人是大投资,对于中央电视台的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连零头都不到,在央视的纪录片预
算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制作,而崔永元、柴静都出自央视,可见财力、人力和能力都不是问
题,症结是眼力,可能更关键的是心力吧?
我支持拍《舌尖上的中国》,但CCTV是否也可以拍拍《雾霾里的中国》呢?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17.88.123.225]
标 题: zz:为什么是柴静,而不是CCTV?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Mar 1 15:44:55 2015)
zz我对柴静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洞察力,评分并不高,但柴静的注意力,其量级无可挑剔
,从她之前出书的发行量和这次纪录片的点击量,可以看出其注意力威猛。此外,不要去
苛责一个注意力意见领袖是否专业、是否客观、是否正确。她最大的贡献是让更多人看到
他们应该关注的地方。
柴静拍雾霾纪录片以女儿病情开场,引发客观性争议,她坦诚这是自己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正是刚出生就患肿瘤的女儿,促使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切入到雾霾问题。传播学存在
着一种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人的传播”往往好过“多数人的传播”。“一个人的
传播”有两种,一种是“对一个人传播”,当我们向恋人表白、向儿女倾诉,就属于这一
类;还有一种是“为一个人传播”,他向很多人传播,但是他传播的动机或目的是为着一
个人。
对一个人的传播,未必比对多数人的传播更缺乏传播性,你会发现重量级人物对多数人讲
话所产生的伟大的作品,并不多于面对一个记者的采访,其实,非常多影响世界的信息,
是通过记者的采访后,传播出去的,很多人只有在一个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才能够充分地展
现自己——这是记者的骄傲,也是记者的福气。
当然,为一个人的传播,那就是更加了不起的作品,当一个作家在扉页把自己的作品献给
某某时,其实他在乎的这个人往往比整个世界都重要,这样的作品,作者一定倾情倾力。
贝多芬四十岁时,写了一部钢琴作品,送给他一个十分喜欢的女学生,这个女学生当然很
美,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昵称就是爱丽丝,这部《致爱丽丝》的作品,贝多芬生前从未
发表,理由很简单,那是写给一个人的,但后来它属于所有的人。今天,有谁会痛恨贝多
芬小家子气,把本来应该给全人类的音乐,献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女子呢?谁会因为
自己不是爱丽丝,就拒绝欣赏这部献给爱丽丝的作品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上面的例子举的是艺术作品,艺术可以主观,但柴静这是调查类作品,
应该客观。其实,非常多的学术著作就有不少是献给一个人的,而调查类作品也无需屏蔽
个人的情感动机甚至情感表述,公共话题的个人体验有时候弥足珍贵。这一点我不想在这
篇文章展开,本文想表达的观点是:对柴静这样的一个人的传播,我不仅不反对,而且认
为应该鼓励和倡导。
我的理由是:我们要搞清楚舆论意见领袖的角色分工和社会定位。意见领袖至少可以分为
四类:号召力领袖——可以动员人们行动,影响力领袖——可以改变人们判断,洞察力领
袖——可以引领人们思考,注意力领袖——可以引发人们关注。从意见领袖的标准看,我
对柴静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洞察力,评分并不高,但柴静的注意力,其量级无可挑剔,从
她之前出书的发行量和这次纪录片的点击量,就可以看出其注意力的威猛,中央电视台的
平台固然造就了她,但她个人的明星气质和传播策略,不容忽视。
注意力领袖在社会的作用非同小可。舆论是什么,舆论学之父李普曼评价报刊(媒体)的
作用:“它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们
的视域内。”这个世界有太多东西被屏蔽,有太多东西在黑暗,我们需要注意力领袖把那
些黑暗的领域照亮,特别是事关每一个人利益的公共领域。
所以,正是在这个角度上,我高度赞赏崔永元对转基因的关注,很多人纠缠崔永元的立场
、客观和专业。殊不知,崔永元在转基因方面不是专家,在这个领域里号召力、影响力、
洞察力比他强的人多的是,但崔永元以个人的责任感,把他明星般的注意力,将一个事关
很多人的公共领域从黑暗里照亮,他说了什么不重要,他是否说对了也不重要,最重要的
是他把转基因很多幕布撕开,这样就功德无量。
同样的理由,我高度评价方舟子对这个话题的加入。公众不要太在意他们及其粉丝的争吵
、谩骂等等不愉快,两个人的针锋相对,形成了公共舆论事件,这使得有更多专业的人介
入其中,他们关注、反思、纠正、补漏,并且传播,意气用事的网民毕竟是少数,更多理
性的网民会在沉默中思考,真相在撕开后慢慢水落石出,真理在辩论中逐渐得到公众认同
。人们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其实注意力也是最好的防腐剂,一切沉默在黑暗的地方
,最容易产生不可告人的交易,而当公众的注意力聚焦时,利益集团未必绝迹,但需要付
出更大代价。
不要去苛责一个注意力意见领袖是否专业、是否客观、是否正确。他不是号召力领袖,不
是影响力领袖,也不是洞察力领袖,他最大的贡献是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应该关注的地方。
注意力领袖的一举一动,是个人的自由,也关乎社会的良心,那些可以吸引亿万眼球的人
,你是把媒体的镁光灯带到你们纸醉金迷的丑闻生活,还是用你们的探照灯照亮事关公共
利益的公共领域,是检验你们人品和存在价值的最好试金石。
我注意到也有人批评柴静把孩子的病当做一个噱头。柴静记者出身,她当然懂得传播,从
这部片子放在全国两会前两天推出,就可以看出她的精心策划。早了,话题带不到两会,
晚了,两会的报道轮不到她上头条,但对于一个注意力领袖,一个为了公共利益呼喊的注
意力领袖,这样的传播策略值得厚非吗?
而反过来,我们想问的是,为什么转基因和雾霾,这样事关每一个中国人生命健康的调查
纪录片,不是出自CCTV,而是出自CCTV的前员工?CCTV不惜耗巨资、多频道、大动作直播
东非野生动物迁徙,为什么事关老百姓最切身利益的内容不调查、不聚焦呢?百万,对于
个人是大投资,对于中央电视台的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连零头都不到,在央视的纪录片预
算充其量就是一个小制作,而崔永元、柴静都出自央视,可见财力、人力和能力都不是问
题,症结是眼力,可能更关键的是心力吧?
我支持拍《舌尖上的中国》,但CCTV是否也可以拍拍《雾霾里的中国》呢?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17.88.123.2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