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agu (serena), 信区: JobAndWork
标 题: 走进职场(十九)——做事别忘留余地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Jul 25 07:16:12 2013)


开这个系列之前,我有很多顾虑,很多事情多少会触及到一些人的痛处和隐私,把自
己置于风口浪尖。我虽然不是典型的玻璃心,但也比较敏感脆弱,最后下定决心顶着锅盖
裹着盔甲来的。但是即使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真的被人拍砖时心里也难受。不是站在成功
前辈的立场给年轻人指点迷津,因为我并不成功,在同辈人中只属于碌碌无为的那种。

我也知道自己修行不够,观念有偏差。说我通篇刻薄同事,拔高自己也好,说我啰嗦
没有主题没有逻辑也好,从一开始我的态度就比较明确:讲的是一个私企小职员工作多年
真实经历的故事,纯粹个人观念,也害怕我的观念会误导别人,所以一再提醒这些或偏激
或主观的观念由大家自由取舍。

我写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时都要以他们为镜子反思:主人公换成我真的就能比别人
做的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说不定由我处理还不如别人。即使伟人也会犯错,更何况我是
“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中的女子,心胸自然没有那么开阔。就比如我写的每一件事描述
的每一个人都有我的主观思想在里面,做不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就事论事。

不是听不得不同的意见。我对文章中的人和事的主观评价,是基于多年了解的基础上
才敢发声,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刻意诋毁。如果已经完整的看过我写的每一篇文章,也
还是只能用刻薄来形容我的话,那我如何辩驳都没有用。

也不是为挑起争吵而发帖。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确实无法体会,并且即
使身处事件中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所以我也无法争论对错。只能再一次重申我发帖的
初衷:是希望用我的个人经历为例给大家做个提醒,多少能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少走弯路


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辩解。家属见我情绪低落劝我就此打住,我也有点退缩。但是回
顾动笔的这二十多天,以如今的想法对比从前事情发生时,或许因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很多曾经想不开事情反而都释然了,收获比失望更大。所以选择继续顶着锅盖勇敢前行,
努力完成回顾并深刻铭记每一个教训。

题外话有点多,一时感慨没收住,大家见谅。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遇到过激的评价
无法无动于衷,也恳求大家在看我的文章时能多一点宽容,给我继续的勇气。每每想到我
在职场横冲直撞头破血流之时,觉得即使我的个人观点只不过是一块破石头,若是能引出
深藏不露的美玉来,便也值得。

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关于做事别忘留余地的问题。故事从我的前同事开始说起,
在我进入X组之前,组里有唯一的一个男生,腿长人帅,风趣幽默,干活也麻利,是组中一
宝。做了几年文职工作觉得男人应该出去闯荡,于是申请工作调动,最后领导帮忙运作调
去了市场部。

市场部的风格跟研发部门的风格迥异,刚开始时男生也十分不适应市场部的工作环境
,常常碰壁,常常被新领导批评。后来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很少听见他的消息。过了一两
年,听闻他跳槽,待遇比之前高几倍,便觉得十分羡慕。

他跳槽的消息是由领导透露的,大家都很奇怪,问领导问什么如此了解相关细节。领
导告诉大家:因为背景调查的电话打到她办公室了。我不知道该男生具体是去的哪家单位
应聘的什么岗位,但是人事的工作做得十分细致,连多年前工作过的部门都一一查探。虽
然男生本身的实力确实不错,但打给领导的调查电话也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很多年前,背景调查所涉及的可能只有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关键岗位的人员、销
售人员等等很小的范围,而人们也是最近才意识到关于背景调查的重要性。近几年的发展
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业,无论岗位的重要与否,在招聘时都会尽量采用背景调查的方
式提高招聘效率以降低用工风险。当然电话调查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在谈面试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那一篇,我简要的说过一种情况,就是面试下一家时特别
回避原工作经历的问题。其实在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即使应聘人员一个字也不吐露,招
聘方也能通过各种渠道摸清应聘人的原工作经历。同行业间HR的互访电话屡见不鲜,遇到
这样的情况还是老老实实的回答较好,不管以前怎样,至少以诚实的态度面对。

大部分人跳槽时与原单位原领导都属于好聚好散类型的,这种情况下跳槽后的工作衔
接比较平稳,背景调查再详细也不会出大问题。比如我的前同事,离开X组时与同事和领导
的关系良好,离开X组后也一直友好的交流往来,这便算是给自己留余地铺后路,领导在调
查电话中自然会多多美言。

与这位同事情况相反的一位女同事,因为坚持认为在工作中受到她组长的不公正待遇
,要求辞职,先与自己的组长闹了大红脸,进而上升到互相以恶毒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
然后在人事流程的结办过程中因为一点小事又与人资有了分歧,索性一并闹一闹。虽然离
开公司时觉得伸了冤,解了气,可是却给自己今后的求职路埋了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
爆炸的定时炸弹。

大家知道内情的,也确实同情她的遭遇,应该会秉公说话。但是以后若是换工作需要
做背景调查,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前任领导,其次是人资部门,最后才是同事伙伴。虽然
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一旦前任领导和人资部门在描述时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见,
也足够让下家对应聘人的印象打点折扣了。

建议:有些人觉得在原单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离开之前想反正要走就索性闹腾一
番再走,也解气。当时很可能觉得各种爽,但是不能不顾后果,不给自己留后路。

不知道有过辞职经历的同志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类似于退工单的文件。很多退工单上
的条目非常细致:从退工的真实原因,到退工时补偿金的算法等等一一罗列,最重要的是
原单位的人资联系方式,新单位随时可以通过联系方式了解情况。一旦退工单上有过一些
不良记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影响,处理这些问题要慎之又慎。

但是,也不是一味的妥协。如果原单位确实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在公正合理的情况下
可以申请劳动仲裁。一般劳动仲裁都是有理方获胜,但是一旦有过仲裁经历,在以后的求
职过程中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坎。少数特别介意的单位为了规避风险,也不会因为仲裁时劳
方有理就一定跳过这道坎不谈。所以如果离职换单位,还是尽量不要把各种关系搞僵,给
自己留足够的余地。

大概是我举的反面教材太多,所以有同学认为我只会揭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长处,眼
光短浅。只是因为个人认为反面教材比正面典型更形象,更有触动感。看得到的缺点才易
于改正,要发扬优秀的品质则不需要大声讲出来,唯学习继承而已。

其实在原公司能让我敬佩的人很多,但这部分人的优点密集,我还真不知道从哪里讲
起。他们大多学识渊博,业务精通,自制力强,待人温和有礼,我平时都是以仰视的角度
去看他们,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差距一目了然。下面仅以我自己的领导为例。

先大概描述一下领导的背景。老牌名校硕士毕业,凭借自己超强的能力从普通职员一
直做到重要部门部长。期间升职结婚怀孕生子一样都没有耽误。在她的领导下职员的执行
力普遍很强,基本处于放手状态,小问题都可以自主解决。当然大方向仍由她把握,但是
疑难杂症只要交给她都能解决,也只有她才是处理各种问题的全才。智商和情商非常高,
对我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

领导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说话办事从不说满,即使事先已经考虑得十分周全,大
多数时都留有余地,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不至于特别困窘。公司前后历任老总都拿她当左
膀右臂,尊重她的建议,并且大多数时都不会失望。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我之前提到的Q。按理说以Q的言行举止,试用期结束直接让她
离开公司就可以。领导在Q离开公司前,特意花了一两个小时与Q单独谈话。生活,家庭,
以后的打算什么都谈,给沮丧的Q鼓劲,最后承诺如果Q在后面的求职路上有任何麻烦都可
以回来找她。

从那一次我才忽然意识到,每一个从领导手下离职的人也好,调职的人也好,不管有
没有过错,不管过错在哪方,没有哪一个人的离开是带着怨气的。每一个人在离开以后都
能心平气和的与领导继续闲聊,继续做朋友,大事也会以她的意见为参考。一点也不似其
他部门若有离职,虽不说老死不相往来,但大多数人走得怨气横生。

她用一句名言解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知道原来是你手下的小兵发达了以
后会不会是领导你的将军呢?多给自己留点余地总没有错,给别人留余地等于给自己留余
地。像你,年轻幼稚遇事太较真,是非善恶太分明,以后总要吃大亏。我从此认定自己只
做一个听领导话认真做事的小员工就好。按我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即使再修炼八百年也达
不到当领导的水平,也只能是听话的职员。

最近几年,公司高层变动频繁,还真就发生了几个小兵变大将的故事。其中两件的主
体是公司与高管,互相不留余地,谁也没占着多大的好处,只能闷声吃大亏。

高管1,是公司高价从国外引进的,当时允诺过各种好处,结果到执行时大大缩水。公
司跟高管扯皮扯了很久也没有妥善解决,互相不留余地。高管1 一怒之下把公司安排的公
寓房里的所有家具全卖了剩个空壳,然后出走别家。

高管1变卖家具的做法说实话也不太厚道,他压根不差那几个卖家具的钱,给老板编排
了好久。一年以后高管1摇身一变以评审的身份拿捏公司申报的项目。老板听闻跟吃了苍蝇
一样,那个难受劲简直别提了。

高管2 ,当年也是老板心尖尖上的红人,但不知何故被赶出公司,最后连办公室都被
老板带人抄了。当然高管2也不简单,事情捅到某级别组织部,导致公司与该级别组织部的
关系严重恶化。双方也是一点余地都没留。

没过多久高管2进了某部委,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也算公司相关职能部门的顶头上司。
我都能想得出老板一边忙着修复与某级组织部的关系,一边绞尽脑汁想如何与高管2重修旧
好的样子。

高管3的升职经历大概能算得上传奇故事。从我进公司起就看见他与原来的老总互相抬
杠。后面新来的老总从海外回来的,也觉得与土生土长的高管3话不投机半句多,常用言语
挤兑挤兑。互相之间其实都不太买账,说话也不怎么留余地。

在我离开公司之前半年总部下发一纸任命,高管3一跃成为与老总平起平坐而且实权还
大大超过老总的总经理。这俩坐在一起开会,或者出席同一个宴席,那真叫一个别扭啊。

建议:以上的几个例子是要说明,如果双方都不知道给对方留余地,一旦形势逆转时
谁都讨不了巧。俗话说过头话少说,过头事少做。一味逞强不给别人留余地,自己的立锥
之地也难找。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4.130.24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