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101120108 (Starwhere), 信区: NJUExpress
标 题: zz南京大學之我見我思(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Aug 1 15:37:13 2013)
2011年8月中旬,基於本系與南京大學歷史系的學術交流協議,加上新學期教授明清史必修
課、欲更深入地瞭解明朝的國都,筆者於是收拾行囊,飛往南京,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訪問
與講學。
南京大學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其前身可上溯至清末的三江師範學堂;歷經東南大學、中央
大學等階段,至1950年才正式使用現在的校名。南大是中國大陸的重點大學之一,以理工
科聞名,學生人數逼近五萬人;屬於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比本科生(即大學生)多。以南
大歷史系為例,每年所收的本科生有四十名,與政大歷史系相當,但是研究所新生卻高達
兩百位!這種規模就不是臺灣的任何一個歷史系所足以望其項背的了。無怪乎南大歷史系
的專任教職亦有七十多位,否則恐怕不足以應付教學與研究所需。
南大一共有三個校區。在南京市中心的校本部——鼓樓校區,合併原金陵大學的部分舊址
,殘留幾棟歷史建物,在高大蓊鬱的樹木陪襯下,顯得古色古香,卻與校內外諸多現代建
築格格不入。由於學生過多,校園四處可見人潮洶湧的景象。以總圖書館為例,每天上午
八點開門,但是早在七點半,館外已有成群學生聚集;等到八點多,館內已座無虛席。學
生桌上通常放著書或期刊,不是安靜閱讀,就是認真作筆記。這樣的盛況天天上演,令人
驚嘆!反觀政大的圖書館,大概只有期中與期末考試期間,才會見到K書的人潮吧?
筆者有一次到南大總圖外文書區查資料,由於找不到任何座位,情急之下,連忙坐在影印
機旁的小圓凳上,最後才發現,原來這個館中僅剩的座位,乃影印專員所屬!筆者轉念想
把書外借,拿回家細讀,卻被告知該校外文書只限館內閱覽。外文書少還不准外借,外文
資料庫也不齊全,師資又多為該校畢業生留任,鮮少有「海歸派」(海外學成回國者),
加上網路資訊受到政府的制度性監控,這樣的環境要如何掌握全球的學術動態呢?難怪筆
者私下與一些南大生交談,發現他們多少對學習條件感到失望,表達想去美國留學或來臺
灣開開眼界的強烈意圖。
「人口壓力」亦見諸學生食堂,而且更驚心動魄。鼓樓校區有三、四個學生餐廳,採儲值
、刷卡、半自助餐式管理。校內亦有教職員餐廳,屬於合菜制,不利於獨自用餐。上午十
一點多與下午五點多,同學陸續蜂擁至學生食堂。遇到成行的隊伍,運氣算是不錯。通常
的情況是一群人你推我擠,還不時有插隊者,爭相向打菜員點餐。好不容易熬過這番折磨
,接下來的考驗,是端著餐盤,閃過人群,在黑壓壓的座位區找到一己容身之處。雖說學
生餐廳收費便宜、菜色多樣,也比街上路邊的小吃衛生些,但是每天吃飯像打仗,若無過
人的體力,實在很難跟年輕力壯的學生衝鋒陷陣。話說回來,南大的這番盛景,恐怕也會
讓政大校內生意清淡的自助餐廳羨慕不已吧?
人潮亦可能出現在演講場合上。南大校園內的學術活動很多,筆者在結束訪問的前夕作了
兩場演講,均引來了超乎預期的聽眾。特別是在高研院那場,演講的題目是「瘋狂、醫學
與近代西方文明」,結果場面也非常「瘋狂」:除了幾位教授前來捧場,與會的學生不僅
把演講廳塞爆,還有不少站在走道或擠在門口,全程聽完100分鐘的演說,之後還爭相舉手
發問。這樣的熱情讓筆者受寵若驚,不禁心中納悶:在這群學生之中,想必有不少是被動
員來的吧?在臺灣,即使有老師強力鼓吹,一般學術演講與研討會的聽眾鮮少超過百人。
另一個解釋是:「物以稀為貴」。想起二十年前,臺灣的學術環境封閉,學術資源貧乏,
反而激起學生的求知若渴與強烈的好奇心;每當有學者自國外來,大家總以「追星」的心
情,爭相去朝聖。或許,對岸此時正在走臺灣走過的路吧。
再看宿舍。透過一位學生的引領,筆者得以進入博士班女生宿舍一探究竟。一個房間容納
三位博士生,比起臺灣同級宿舍平均每房一到二人,人數是稍多了點。不過,最讓筆者驚
訝的,其實是房舍的老舊與房內的擁擠,不僅床、書桌與衣櫃等設施非常簡陋,空間擺設
也顯得狹小侷促、亂無章法。若要洗澡,還得收拾隨身衣物與盥洗用品,走去校園另一頭
的大眾澡堂。這樣的水準,與政大最近為了收費標準吵翻天的自強十舍,簡直就是天差地
別。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挹注大筆經費給重點大學,南大最近正在近郊的仙林地區
大興土木,如火如荼地趕建新校區,計畫未來幾年內把行政單位與研究部遷至當地。屆時
學生宿舍在硬體上的窘境,應可獲得相當的改善。
在南大,筆者也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南大的暑假為期約兩個月,從七月初一直到八月底
。雖然暑期比臺灣的大學短少了一個月,但是南大一如大陸的許多大學,在暑期中基本上
是不上班的,不僅系所的「領導高層」不見人影,連系辦公室也鬧空城計,幾乎沒人留守
。據說不只文科如此,連理工科的實驗室也會放暑假。圖書館古籍部在暑期中不開放,研
究者只能另起爐灶;教師沒有自己的研究室,平日沒課時只能待在家裡;學生缺乏私人的
學習空間,所以只好擠向圖書館。這些南大的弱勢條件,反而凸顯了政大的優勢。
此外,筆者在9月初也應邀參加南大歷史系主辦的「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國際研討會
。該會議冠蓋雲集、財力雄厚,除了地主國本身,與會學者分別來自臺灣、日、韓、星、
香港等地,加上場地氣派、食宿豪華、紀念品匠心獨具,會後還安排了古蹟考察,在在可
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與誠意。不過,或因籌備倉促、聯繫不周,會議手冊中所載的一些人
名最後均未現身,或者是人到了,卻沒有提交論文。大會雖為每篇論文安排了評論人,卻
直到報到當天才告知當事者,完全沒時間事先準備。又如筆者雖已早早寫就論文,但主辦
單位卻一直「忘了」催繳。這些“凸搥”的現象,與一般的「國際研討會」差距甚遠。所
謂的「國際化」,的確是需要漸進學習的。
最後談談校外風光。筆者住在校本部的南苑賓館,得以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南大周遭環
境。與政大門前的指南路相仿,南大校外的漢口路上有超商、小吃店、水果攤、文具店,
外加幾家咖啡館。咖啡水平普通,但收費水準卻與臺北差不多。南大校門口斜對面二樓的
「雕刻時光」,學生人氣較旺,不僅擺了一些閒書與雜誌,還貼了幾張藝術電影海報,帶
有濃厚的人文氣味,讓人想起臺大附近溫州街上的咖啡館。青島路與廣州路上有幾家新舊
書店,規模不一,要尋寶得碰運氣。不過,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當當網、卓越網之類的
網路書店,不僅折扣多,還可免費運到校門口。最令筆者驚艷的,是廣州路上某家小商店
的閣樓,陳列了古今中外上千種DVD,其中不乏有絕版許久的經典藝術片。與傳統的「盜版
」不同,這些片子均有精美的包裝,畫質也很清晰,而且每片才人民幣十塊錢,對於精神
苦悶、渴望新知的窮學子而言,不失為一個快速汲取心靈養分的途徑。
總之,這次的南京之旅,對於筆者算是一次震撼教育。對岸的學術風氣封閉保守,政黨色
彩濃,官僚習氣重,但學生的企圖心與競爭力很強;臺灣的學風自由開放,政治干預少,
學術資源更多元化,但學生的心態卻較為安逸懶散,對於知識欠缺專注與執著。臺灣的大
學該如何迎接新世紀的全球性挑戰?藉由多方的交流活動,或許有助於我們尋求一個可行
的方向。
台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72.26.25.121]
标 题: zz南京大學之我見我思(台灣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hu Aug 1 15:37:13 2013)
2011年8月中旬,基於本系與南京大學歷史系的學術交流協議,加上新學期教授明清史必修
課、欲更深入地瞭解明朝的國都,筆者於是收拾行囊,飛往南京,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訪問
與講學。
南京大學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其前身可上溯至清末的三江師範學堂;歷經東南大學、中央
大學等階段,至1950年才正式使用現在的校名。南大是中國大陸的重點大學之一,以理工
科聞名,學生人數逼近五萬人;屬於研究型大學,研究生比本科生(即大學生)多。以南
大歷史系為例,每年所收的本科生有四十名,與政大歷史系相當,但是研究所新生卻高達
兩百位!這種規模就不是臺灣的任何一個歷史系所足以望其項背的了。無怪乎南大歷史系
的專任教職亦有七十多位,否則恐怕不足以應付教學與研究所需。
南大一共有三個校區。在南京市中心的校本部——鼓樓校區,合併原金陵大學的部分舊址
,殘留幾棟歷史建物,在高大蓊鬱的樹木陪襯下,顯得古色古香,卻與校內外諸多現代建
築格格不入。由於學生過多,校園四處可見人潮洶湧的景象。以總圖書館為例,每天上午
八點開門,但是早在七點半,館外已有成群學生聚集;等到八點多,館內已座無虛席。學
生桌上通常放著書或期刊,不是安靜閱讀,就是認真作筆記。這樣的盛況天天上演,令人
驚嘆!反觀政大的圖書館,大概只有期中與期末考試期間,才會見到K書的人潮吧?
筆者有一次到南大總圖外文書區查資料,由於找不到任何座位,情急之下,連忙坐在影印
機旁的小圓凳上,最後才發現,原來這個館中僅剩的座位,乃影印專員所屬!筆者轉念想
把書外借,拿回家細讀,卻被告知該校外文書只限館內閱覽。外文書少還不准外借,外文
資料庫也不齊全,師資又多為該校畢業生留任,鮮少有「海歸派」(海外學成回國者),
加上網路資訊受到政府的制度性監控,這樣的環境要如何掌握全球的學術動態呢?難怪筆
者私下與一些南大生交談,發現他們多少對學習條件感到失望,表達想去美國留學或來臺
灣開開眼界的強烈意圖。
「人口壓力」亦見諸學生食堂,而且更驚心動魄。鼓樓校區有三、四個學生餐廳,採儲值
、刷卡、半自助餐式管理。校內亦有教職員餐廳,屬於合菜制,不利於獨自用餐。上午十
一點多與下午五點多,同學陸續蜂擁至學生食堂。遇到成行的隊伍,運氣算是不錯。通常
的情況是一群人你推我擠,還不時有插隊者,爭相向打菜員點餐。好不容易熬過這番折磨
,接下來的考驗,是端著餐盤,閃過人群,在黑壓壓的座位區找到一己容身之處。雖說學
生餐廳收費便宜、菜色多樣,也比街上路邊的小吃衛生些,但是每天吃飯像打仗,若無過
人的體力,實在很難跟年輕力壯的學生衝鋒陷陣。話說回來,南大的這番盛景,恐怕也會
讓政大校內生意清淡的自助餐廳羨慕不已吧?
人潮亦可能出現在演講場合上。南大校園內的學術活動很多,筆者在結束訪問的前夕作了
兩場演講,均引來了超乎預期的聽眾。特別是在高研院那場,演講的題目是「瘋狂、醫學
與近代西方文明」,結果場面也非常「瘋狂」:除了幾位教授前來捧場,與會的學生不僅
把演講廳塞爆,還有不少站在走道或擠在門口,全程聽完100分鐘的演說,之後還爭相舉手
發問。這樣的熱情讓筆者受寵若驚,不禁心中納悶:在這群學生之中,想必有不少是被動
員來的吧?在臺灣,即使有老師強力鼓吹,一般學術演講與研討會的聽眾鮮少超過百人。
另一個解釋是:「物以稀為貴」。想起二十年前,臺灣的學術環境封閉,學術資源貧乏,
反而激起學生的求知若渴與強烈的好奇心;每當有學者自國外來,大家總以「追星」的心
情,爭相去朝聖。或許,對岸此時正在走臺灣走過的路吧。
再看宿舍。透過一位學生的引領,筆者得以進入博士班女生宿舍一探究竟。一個房間容納
三位博士生,比起臺灣同級宿舍平均每房一到二人,人數是稍多了點。不過,最讓筆者驚
訝的,其實是房舍的老舊與房內的擁擠,不僅床、書桌與衣櫃等設施非常簡陋,空間擺設
也顯得狹小侷促、亂無章法。若要洗澡,還得收拾隨身衣物與盥洗用品,走去校園另一頭
的大眾澡堂。這樣的水準,與政大最近為了收費標準吵翻天的自強十舍,簡直就是天差地
別。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崛起,挹注大筆經費給重點大學,南大最近正在近郊的仙林地區
大興土木,如火如荼地趕建新校區,計畫未來幾年內把行政單位與研究部遷至當地。屆時
學生宿舍在硬體上的窘境,應可獲得相當的改善。
在南大,筆者也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南大的暑假為期約兩個月,從七月初一直到八月底
。雖然暑期比臺灣的大學短少了一個月,但是南大一如大陸的許多大學,在暑期中基本上
是不上班的,不僅系所的「領導高層」不見人影,連系辦公室也鬧空城計,幾乎沒人留守
。據說不只文科如此,連理工科的實驗室也會放暑假。圖書館古籍部在暑期中不開放,研
究者只能另起爐灶;教師沒有自己的研究室,平日沒課時只能待在家裡;學生缺乏私人的
學習空間,所以只好擠向圖書館。這些南大的弱勢條件,反而凸顯了政大的優勢。
此外,筆者在9月初也應邀參加南大歷史系主辦的「江南地域文化的歷史演進」國際研討會
。該會議冠蓋雲集、財力雄厚,除了地主國本身,與會學者分別來自臺灣、日、韓、星、
香港等地,加上場地氣派、食宿豪華、紀念品匠心獨具,會後還安排了古蹟考察,在在可
看出主辦單位的用心與誠意。不過,或因籌備倉促、聯繫不周,會議手冊中所載的一些人
名最後均未現身,或者是人到了,卻沒有提交論文。大會雖為每篇論文安排了評論人,卻
直到報到當天才告知當事者,完全沒時間事先準備。又如筆者雖已早早寫就論文,但主辦
單位卻一直「忘了」催繳。這些“凸搥”的現象,與一般的「國際研討會」差距甚遠。所
謂的「國際化」,的確是需要漸進學習的。
最後談談校外風光。筆者住在校本部的南苑賓館,得以長時間、近距離地觀察南大周遭環
境。與政大門前的指南路相仿,南大校外的漢口路上有超商、小吃店、水果攤、文具店,
外加幾家咖啡館。咖啡水平普通,但收費水準卻與臺北差不多。南大校門口斜對面二樓的
「雕刻時光」,學生人氣較旺,不僅擺了一些閒書與雜誌,還貼了幾張藝術電影海報,帶
有濃厚的人文氣味,讓人想起臺大附近溫州街上的咖啡館。青島路與廣州路上有幾家新舊
書店,規模不一,要尋寶得碰運氣。不過,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當當網、卓越網之類的
網路書店,不僅折扣多,還可免費運到校門口。最令筆者驚艷的,是廣州路上某家小商店
的閣樓,陳列了古今中外上千種DVD,其中不乏有絕版許久的經典藝術片。與傳統的「盜版
」不同,這些片子均有精美的包裝,畫質也很清晰,而且每片才人民幣十塊錢,對於精神
苦悶、渴望新知的窮學子而言,不失為一個快速汲取心靈養分的途徑。
總之,這次的南京之旅,對於筆者算是一次震撼教育。對岸的學術風氣封閉保守,政黨色
彩濃,官僚習氣重,但學生的企圖心與競爭力很強;臺灣的學風自由開放,政治干預少,
學術資源更多元化,但學生的心態卻較為安逸懶散,對於知識欠缺專注與執著。臺灣的大
學該如何迎接新世紀的全球性挑戰?藉由多方的交流活動,或許有助於我們尋求一個可行
的方向。
台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72.26.25.12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