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eastflowing (黑屋中带泪水的呐喊者), 信区: Pictures
标 题: 计划生育和计划死亡:食草动物进化所付出的代价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May 25 14:47:06 2014)
曾经看到过一篇论述,把大国工业化的过程比喻成由食草动物进化成食肉动物,是一种
全方位的蜕变。中国的工业化可以这么形容:
食草动物为了进化成食肉动物,狠心吃掉了自己的大部分孩子,为自己的进阶提供额外
的营养!在进化成食肉动物的最后阶段,也即工业化的登顶阶段,吞噬了族群中的老化个
体。
自从世界上有了工业化国家后,其它国家发现,自己很脆弱,必须用十倍的代价才能
与其抗衡。最典型的就是抗战中,不少中国军队竟然人均只有5发子弹。但正如草原上的食
肉动物不能过多,否则生态系统会崩溃一样,世界上的工业化大国也不能过多。
第一头食肉动物的容忍度是最高的,毕竟草原很大,养得起两头食肉动物,但随着第三
头,第四头食肉动物的出现,竞争会日趋激烈,尽管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生存空间,但食肉
动物的本能会促使它们既斗争又团结对外,扑灭其它潜在进化者。
大国工业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以前,英法德美的工业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开始,日本,苏俄和中国的工业化。
在第一阶段时,由于草原很大,食肉动物的食物很多,技术进步和扩展还比较容易,
英法德美在付出若干代价后,得以成功进化。当英法德美完成工业化后,世界上的第一批
肉食动物从此雄踞在食物链的顶端,直到如今,这四个国家依旧是第一流的工业化强国。
而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要想进化成肉食动物,让食物链顶端空出
一个位置,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而在第二阶段,垄断者开始断绝后来者的道路,进化的难度急剧增加,必须付出常人
难以忍受的牺牲,承受其它国家难以承受的压力,才有可能进化成功。
看看历史上的例子!
英日同盟给了日本一个绝佳的外部环境,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日本如果不奋斗
,再好的同盟条约也帮不了日本实现工业化。 日本人的刻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努力
依旧不够,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以突破极限来换取竞争优势。
和欧美相比,日本的非常规方法反应在利用女人来为工业化提供助力,促进资本的积
累。 这一切,都可在两部电影《啊,野麦岭》和《望乡》中找到痕迹。
早期日本的外汇很大一部分来自生丝出口,《啊,野麦岭》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20世
纪初日本工厂的血汗和痛苦。20世纪初,当时由于橡胶和锡矿的开采,南洋地区经济十分
繁荣。日本的妓女到来之后,凭借她们的温柔和美丽很快就成为好色男人们的宠儿。日本
妓女为了国家甘心出卖自己的身体。据统计,当时南洋地区竟然有2万多名日本妓女!
可怕的日本民族!
相比之下,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基础好,自然条件好,但注定是食草动物。
日本的超常规手段已经让欧美震惊不已,但和苏俄的残酷工业化相比,只能说是小 儿科。
一战前的俄国有钢铁厂,有铁路,有军工厂,但只能说是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
或者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因为整个国家并没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真正的进入工业化
社会。
没有完全进化成肉食动物的沙俄,依靠其庞大身躯,恐吓一下纯食草动物,如大清帝
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是绰绰有余的。但和真正的肉食动物较量时,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
比如克里木战争,俄国被英法狠狠蹂躏了一把。
比如日俄战争,俄国甚至干不过一样当时是半食肉动物的日本。
当一战爆发后,遇上肉食动物中的强者-德国时,俄国的缺陷和不足彻底暴露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两线作战,或者说三线作战(海上和英国要对峙),在东线投入的资
源相对比较少,即使是这样,俄国仍然被揍得体无完肤,一败再败,失地千里,国力耗尽
,导致最终爆发了革命,并以割地赔款的方式彻底退出了战争。
斯大林接手苏俄政权的时候,面临的窘境是
1 西方对共产主义苏联的围堵
2 英美放开了德国身上的锁链,德国复兴后的潜在威胁
一战中俄国的大溃败印象尤深,本质上还是农业国的沙俄被打得鲜血狂飙,在极有可
能到来的新一轮战争中,原来的英法盟友不一定能指望上,单挑德国?斯大林面临的压力
巨大无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但资本如何来?人力如何来?
本来苏俄的民族习性就偏于野蛮,结合共产主义特有的自信心,强权制度在斯大林手
里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苏俄工业化再一次刷新人类下限,其残酷程度可以用一
句话来形容:
饿死乌克兰的数百万农民换取苏联的工业化!
食草动物为了进化成食肉动物,把自己的伙伴和同类都吃了。
依靠用无尽血肉换回来的工业化,斯大林成功逆推希特勒。
中国工业化的步骤如下:依靠超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外来资本,让资本觉得不来中国就
是没天理,这是构成中国工业进阶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准,扩大
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优势。第三步,赶超发达国家。
这三步都是建立在计划生育和必然附带的计划死亡基础上的。
当中国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准备搞建设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世界的食肉动物已经够多
了。
后发国家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搞建设,食肉动物们并没有闲在那里睡觉
。龟兔赛跑只是美好的故事。现实是食肉动物在前沿所新开发出来的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生
产效率,更便宜的产品。举一个例子,中国80年打开国门时,中国自己生产的钢材比国际
市场贵多了。
而更要命的是,你周围的竞争者更多,100多个食草动物都在向食肉动物献媚,指望食
肉动物能提携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愿意付出如前苏联般的代价,也不能够进化成肉食动物。事实
上,中国为了搞工业化,饿死的人比前苏联更多,但到了1979年,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具有
若干工业基础的农业国,中国大部分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竞争力,中国的基
础设施在第三世界也只能处在中下水平。
所以,整个80年代,中国媒体上充满了中国就要被开除球籍的宣泄性文章。
只有经历过战争,习惯于人头只是统计数字的邓小平那一代人敢于破釜沉舟,突破人
类的底线,从自己种族的孩子身上积累资本。
食草动物为了进化成食肉动物,狠心吃掉了自己的大部分孩子,为自己的进阶提供额
外的营养!
先说下计划生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个主要宣传口号: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
虽然现在计生委很少再提这两个口号,但有必要拿出来说一说。
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报纸上充满了批判中国人素质的文章,诸如随地吐痰,不讲卫
生,愚昧,迷信等。而计划生育的一个主要宣传出发点就是,孩子生的少了,才有更多的
精力去教育,把抚养多个孩子的精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岂不就有更好的条件?
理由听上去很简洁明了。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都持有类似的理论。
但这种理由的背后,有一个极其明显的悖论。按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大致而言
,应该是东部人比西部好,城市人比农村好,汉族人比少数民族好,机关事业单位比其它
单位要好,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把优惠政策给了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和非机关事业
单位。口号和现实对比起来是不是很荒谬?
另外,什么是人口素质?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智力,情商,交际,各有各的用途,
单纯以多读几年书来衡量人口素质早就被批驳的体无完肤,人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不可能
脱离群体而存在。每个人认识社会,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的,爱心,责任心都是从家庭生
活开始萌芽的。从很早开始,各大文明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化属性根植于家庭关系,
兄弟姐妹是每个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横向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国如今大范围的独
生子女,其对人性的摧残甚于文革,其长期性,全局性的破坏效果目前才显现出冰山一角
。(当然,独生子女会想,父母财产都归于我,难道不是好事?)
前国家计生委主任的表功话语中透露了计划生育的核心作用。
“计划生育30年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创造了较长一段时期人口抚养比较低、储蓄率
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其实计生委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什么人口素质,节约资源都不谈了,直接抓住
可以向统治者邀功的中心词:人口抚养比较低、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我要在此说
一下,根本不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高利贷)。
中国人想发展经济,印度人,东南亚人,拉丁美洲人一样想脱颖而出,要想由穷变富
,离不开西方的资本和技术,而从发达国家看来,这些地区都是可供自身投资的候选对象
,从文化隔阂和政治体制差异来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别是最大的。大家都想发展,彼
此互为竞争者,
面对来自纵向和横向的压力,中国要想改变自己的劣势,必须有一独门“杀手锏”。
现在回头看80年代初,中国有什么呢?当时口号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但现实窘境是
,国内没有多少资本可供建设,居民储蓄少的可怜。
相对于外部小国,中国有部分可以出口的自然资源(但2000后,资源进口超过了出口
),一个初具规模但无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很多中国工业品,尤其是重工业产品,要
比国际市场贵),在穷国里处于中下水平的基础设施。感谢毛泽东的免费初等教育体
系,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最大优势反而是质量还过得去的庞大年轻人口。
不得不说,中国80年代的那批领导人,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洗礼,知道要成就不平凡的事
业,必须有不平凡的手段,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一条血路,中国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最早的个体户,很多最初都是风里来雨里去打拼,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才能谈得上拓
展渠道,结交人脉,再扩大一点,才能开厂招人,邀英才共图大业。
国家也是如此,第一步的竞争优势怎么来?
邓小平注意到,1962年后那个超级生育高峰出生人即将成年,即将生儿育女,有限的
国内资金会耗在下一代的抚养上。
为了吸引资本,为了积累内资,计划生育被提上日程。
对于资本而言,中国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
条腿的人有的是”,这是多年前一位企业主告诉我的原话。下岗,血汗工厂,劳动纠纷,
拖欠薪水,黑煤矿。剖肺自检,断指接续(深圳一医院一年断指接续数百例)。。各种各
样的中国特色词汇铭记了一个劳动力极其廉价的时代。为了谋求一个就业岗位,中国人无
所不用其极,行贿,哀求,走后门,种种丑态让世人叹为观止。
我爷爷是一个半文盲,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活,去世之前的一次谈话中,他偶然说到
,
民国时讨生活容易,公社时也行,现在很难。他说的讨生活,其实是指找活干。(不谈
物质
上的绝对标准,是找工作的相对标准)
我承认中国人多,但中国历来都是第一人口大国,早就演化出一系列机制来适应人多
。一个大海一样深邃的社会,在正常情况下会容纳众多劳动力。而过去30年中国就业市场
的极度拥挤,除了本来人口很多,城市化带来农民进城,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经常被忽略
的因素。一是计划生育,二是大学幻梦。
很多人觉得诧异,计划生育应该是减低就业压力啊,怎么反而加大就业压力?实际上
,在计划生育开始实施的前期,就业压力反而加大了。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典型的家庭人口结构(统计意义上,不是
社会实际结构)应该是两个老人,一对夫妻,再加上两个孩子。正常情况下,丈夫出去干
活,妻子抚养孩子,老人早期相互扶持,晚期由子女赡养。丈夫工作阶段应该是20-60岁,
由于有两个孩子,怀孕,哺乳,两个孩子的间隔期,再加上照顾孩子,母亲在孩子成年前
必须全职操持家务,父母亲在儿子结婚生子后应该还能干个10-15年。从统计角度看待问题
,一个典型的6口之家,在一个人口循环周期内,提供给外界的劳动力应该在2左右。如果
考虑到病残,自愿不干活等因素,比例更低一点。也就是说,12亿的人口,劳动力总量应
在3-4亿之间。由于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扩张,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拥有超乎寻常数量的
年轻人,因此,当时的就业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再大也不至于使得过去30年劳动力变得空
前廉价,用我爷爷的话讲,公社时讨生活还容易点。
但计划生育改变了这一点,由于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城市里很严格,农村里在
90年代后,也越来越严格,而在80年后,中国的生育率一直低于2,后期更是1.3),母亲
在子女上的时间开销被极大的缩减,大部分中国妇女参加到劳动力大军中,事实上,中国
妇女工作的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远远超过了西方。计生委说中国有2亿多独生子女
,个人估计,最少额外给就业市场提供了1亿劳动力。
这额外添加的1亿多劳动力,而且是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而著称的中国妇女劳动力,
使得本来就腾挪不开的就业市场空前拥挤。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现沿海的外贸工厂,物以
稀为贵,人以多为贱,资本方处于绝对优势,极其廉价的劳动力,不但使得本国的资本获
利,更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大量资本,由此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名声,并打垮了世界上其
他国家的无产阶级。
另一方面,外来资本初期讲究“短平快”,对于投资中国的公路桥梁和港口兴趣不大
。这些只能靠国内资金。
看过民国时期一位文人的随笔,里面介绍中国人的时候,说国人一般是没有太多余钱
的,因为家庭里面孩子比较多,如若一日不干活,一日就不得食。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家
庭如果养育两个以上孩子,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积累,反应在国家层面,就是消
费高,投资少(现在印度就是这样)。
邓小平注意到了这一点,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时候,口号是“少生孩子多养猪”,孩子
少了,家庭抚养比降低,家庭资金逐步积累,储蓄率会随着提升。大量的国内资金积累起
来,便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利率水平被压低到了极致
。举一个例子,铁道部在招标长期债卷的时候,所给出的利率只有4.7%,海外评论说低的
简直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中国新世纪以来的低利率水平和高储蓄率,给中国的基础设
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中国现在世界第一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很大程度上要感
谢源源不断的廉价资金供给。
依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即使中国劳动力价格不再廉价,中国对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
仍然保持了竞争优势。
而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拥有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同时,劳动力价格优势仍然很大,因
此,2008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化开始逐步侵蚀欧美日的高端领域,发达国家的日子越来越
难过。
欧债危机的根源其实来自于中国的工业化进阶。
正如前面谈到的,计划生育的前20年,把数以亿计的妇女额外赶进了劳动力市场(这一
点印度至今无法做到),造就了世界上空前廉价的大数量劳动力,对海外资本产生了强大
的吸引力,让其宁愿忍受中国当年恶劣的经营环境也要进入中国牟利。
对内,孩子身上消耗少了,余钱慢慢汇聚起来,为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充沛的廉
价资金。这点对比印度特别明显,即使生育率降低到了世代更替率附近,但相比中国,印
度至今依然是一个高消费率国家,投资率始终上不去,导致基础设施破败不堪。
中国成功领先于竞争者一步之后,就可以利用优势来抢占制高点,堵死后来者。别的
不说,中国现今的基础设施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唯有羡慕嫉妒恨。
中国的工业化建立在汉族损失4亿孩子的基础上!
苏俄饿死乌克兰数百万农民来搞工业化,相比中国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的工业化进阶方法看起来很美,但为什么世界上唯有中国搞计划生育?难道其他发
展中国家不想搞工业化。
邓小平的战争经历和毛时代沿袭下来的控制手段是中国搞计划生育的有力武器,除此
之外,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看到了计划生育是一柄双刃剑。
世上从来没有只获利而不付出代价的行为,时代的逆风终究会吹来。
现在,计划生育的逆风来了。
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中小学开始大规模并校,
儿童数目断崖式下跌,2011年,中国户籍统计中,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而中国总劳
动力适龄人口数达到了顶峰。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总量开始持续减少,估计最少持续30
年以上,但是劳动力减少还算了,更恐怖的是劳动力年龄中位数也在上升。
计划生育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接下去的30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变得很奇特。
首先,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95后工作热情与前辈不能同日而语,人之所以愿意劳动,
尤其是勤奋工作,总是会有重大的外部因素驱动的。除了解决温饱这个本能,西方的新教
伦理说是对上帝的职责,中国人不信神,在过去,是传宗接代,是抚育儿女,在未来,我
看不到类似因素。正所谓,60后做牛马,70后常加班,80后偶加班,95后勉强上班,00后
将会问,什么是上班。
和父辈的辛勤工作不同,独生子女的一代,“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宁愿啃老宅居,
也不愿干活。这一点,和当今日本的宅男一代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轻劳动力奇缺无比,1970年,出生2800万人,1999年,出生1300万人(http://
smoothduin.blog.sohu.com/191812299.html)。除了年轻人数量大幅减少外,还得考虑另
外一个因素。现在是4,5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到了2020后,党会发现,2-3个劳动力养一
个老人,2035年后,1.5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为了维持社会运转,维持资本的收益,执政
者不得不出台政策,开始鼓励生育,计生委的职责将会变成天天上门逼迫夫妻过性生活。
要抚育2-3个孩子,基本上是需要母亲全职在家的,很难想象,独生子女环境下长大的女人
,未来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养2个以上的孩子。这相当于把数以亿计的年轻妇女拉离劳动力
市场,人为造成年轻劳动力的极其匮乏。可以断言的是,20年后,餐厅里面端盘子的不再
是类似现在的年轻mm,将会是大妈和大爷。
蓝领工资涨幅会呈现出远超通货膨胀之势,和改革开放前25年实际工资基本不涨相反
,当年是被计划生育额外提供的妇女劳动力压制了工资,以后是劳动力日益缺乏,工资大
幅补涨。2010年以来蓝领工资的上涨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
重体力活的蓝领收入将远高于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白领。现在的年轻人,在独生子女
政策下,个个都是父母的心肝,绝大部分宁死都是不愿意干重活的。1970年,中国出生28
00万人,最终读大学(包括大专)的不到50万,愿意且能够干重体力的男人超过500万。19
99年,出生1100万人,大学700万,剩下400万,愿意且能够干重体力的男人不会超过100万
。有人说大学生也可以干重体力活,但中国大学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废柴,
不但思想颓废,而且身体也被废了。一个社会总是需要干重体力活的,未来能干重体力活
的人的议价权会越来越高。其实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我家乡现在 一位老人去世,要
把棺材抬到山上的墓穴中去,镇上找不齐16个25岁以下肯干活的壮年劳动力,只能高价去
其它地方雇佣,价格是200元4小时。大学生多了,大学生自然会贬值,能够干重体力活的
人少了,体力活自然值钱。所以,到时硕士美眉向建筑蓝领抛媚眼是很平常的事。小时候
看西方报导,说美国码头工人年薪不比教授少,觉得是天方夜谭,现在看来,中国未来出
现这种情况很正常。
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大部分人认为是好事,认为有利于倒逼产业升级,认为中国不
能永远满足于生产低端产品。
确实,工资上涨,对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
回顾四小龙的工业化历史,当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劳动力工资水平都开始稳步上升
。
但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之处。
以韩国为例,从刘易斯拐点到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大约是40年左右的时间,韩国有
足够长的时间来推动产业变化,在此期间内,年轻劳动力数量仍然在稳步增长。
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大致在2013年,劳动力总量巅峰在2011年,也就是
说,中国的劳动力变化特别迅速,留给中国的应变时间很短,很短。
而中国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年轻劳动力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在衰减。
1990年,出生2600万,1999年,出生1300万。
其他国家工业化都是朝气蓬勃中完成的, 中国是在暮气沉沉中推进。
所以说,中国是在中年时代做着青春期的大国梦。
如果说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变化还可以强行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借口来掩饰。
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见证执政者的残酷。
现在回首30多年前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政策上并不鼓
励不生育!
3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的就业压力比现在打多了,62年后的超级生育高峰是在人口只
有6亿多的时候出现的,当时大致每年平均出生2700万人左右,就业市场比现在拥挤多了。
犹记得有一位公交车女职工,在车上被强奸了,都不敢声张,因为害怕丢掉饭碗。
如果当时出台政策,女性若一生自愿不育,政府就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估计报名的人
会挤破政府的大门。或者说,政府在舆论上鼓励不生育,给予不生育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但执政者没有这么做,虽然说人口多了,但还是要求民众生育。
奥妙何在?
因为执政者再怎么昏聩,也会明白一个道理:绝大部分人30多年后的养老问题还得靠
儿女!
中国的经济条件,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决定了,大部分人只能靠儿女养老。
个人心理上,大部分老年人不愿意进养老院,孤寡老人愿意进是没办法,但含饴弄孙
是正常中国老年人所期盼的,养老院永远不能替代家庭的作用,养老终归还是要以家为中
心,以社会养老为辅助。说句符合中国梦主题的话,也只有让老年人无时不享受家的温暖
,才能够最终使他们老有所乐,以期全面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中国承担不起大部分人进养老院的经济压力。从目前趋势来看,劳动力的相对
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而养老院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的机构,并且没办法自动化,所
以养老院的收费会越来越高。从老年人/年轻人比例来看,退休金十有八九跑不赢收费的上
涨,一对夫妇,四位老人,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好啦,现在人口高利贷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当年少生孩子搞建设,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终有一日,必
须为此行为付出代价。
和我辩论的朋友中估计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不少还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不知
道养老的麻烦。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常用来嘲讽农民的一句话就是:他们养孩子很简单,煮饭时多
加一勺米就行了。
但就是这些人,同时还认为养老很容易,不就是多一个吃饭吗?老年人能吃多少?
但事实是,赡养老人不比抚养孩子轻松。
一方面,养孩子时,父母一般比较年轻,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一个晚上不睡觉都没
事;养老人时,老人的后代一般都有40以上了,体力真心不如年轻人,我的一位同事,母
亲住院3天,陪了1个晚上(还有其他兄弟姐妹),接下来好几天精神萎靡不振。养老,一
样要付出体力,金钱和情感。
另一方面,中国有一句古话,“宁欺白发翁,不欺少年穷”,孩子就意味着未来,意
味着前途,抚养孩子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老人某种意义上,都只能消耗社会资源(很
残忍,但事实如此),赡养老人是纯消费行为。
一个国家老人多了,社会资本用于消费的偏多,用于投资的偏少,国家的竞争力就会
偏弱,日本过去2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最新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2亿老人超过60岁。这2亿老人(连同后面的近3亿50-60岁
的中年人)成长的年代绝对不能用和平富裕来形容,所以身体普遍不好,大部分人的劳动
能力已经退化。
现在的2亿老人中,大部分都是农村居民,不需要政府政府发放退休金,而中国劳动力
人口目前处于巅峰状态,缴纳养老保险的人也最多,就在这种情况下,养老账户已经开始
出现亏空,当后面3亿人步入退休年龄后,这3亿人大部分缴纳过养老保险,政府有义务支
付养老金。钱从何来?
养老问题,将是未来30年挂在中国脖子上的一块大石头。
从最近关于养老问题频频放风来看, 执政者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丢包袱,
正如90年代末的下岗一样。
很显然,面对超常规膨胀的老年人口,中国政府是不愿意也没能力来承担这么大的财
政开销,所以65岁退休,以房养老都提出来了。
一切负担将会由现在的独生子女来承担。
中国工业化的血泪史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食草动物在进化成食肉动物的最后
阶段,也即工业化的登顶阶段,吞噬了族群中的老化个体。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02.119.227.24]
标 题: 计划生育和计划死亡:食草动物进化所付出的代价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Sun May 25 14:47:06 2014)
曾经看到过一篇论述,把大国工业化的过程比喻成由食草动物进化成食肉动物,是一种
全方位的蜕变。中国的工业化可以这么形容:
食草动物为了进化成食肉动物,狠心吃掉了自己的大部分孩子,为自己的进阶提供额外
的营养!在进化成食肉动物的最后阶段,也即工业化的登顶阶段,吞噬了族群中的老化个
体。
自从世界上有了工业化国家后,其它国家发现,自己很脆弱,必须用十倍的代价才能
与其抗衡。最典型的就是抗战中,不少中国军队竟然人均只有5发子弹。但正如草原上的食
肉动物不能过多,否则生态系统会崩溃一样,世界上的工业化大国也不能过多。
第一头食肉动物的容忍度是最高的,毕竟草原很大,养得起两头食肉动物,但随着第三
头,第四头食肉动物的出现,竞争会日趋激烈,尽管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生存空间,但食肉
动物的本能会促使它们既斗争又团结对外,扑灭其它潜在进化者。
大国工业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以前,英法德美的工业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开始,日本,苏俄和中国的工业化。
在第一阶段时,由于草原很大,食肉动物的食物很多,技术进步和扩展还比较容易,
英法德美在付出若干代价后,得以成功进化。当英法德美完成工业化后,世界上的第一批
肉食动物从此雄踞在食物链的顶端,直到如今,这四个国家依旧是第一流的工业化强国。
而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这可不是好消息,要想进化成肉食动物,让食物链顶端空出
一个位置,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而在第二阶段,垄断者开始断绝后来者的道路,进化的难度急剧增加,必须付出常人
难以忍受的牺牲,承受其它国家难以承受的压力,才有可能进化成功。
看看历史上的例子!
英日同盟给了日本一个绝佳的外部环境,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日本如果不奋斗
,再好的同盟条约也帮不了日本实现工业化。 日本人的刻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努力
依旧不够,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以突破极限来换取竞争优势。
和欧美相比,日本的非常规方法反应在利用女人来为工业化提供助力,促进资本的积
累。 这一切,都可在两部电影《啊,野麦岭》和《望乡》中找到痕迹。
早期日本的外汇很大一部分来自生丝出口,《啊,野麦岭》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20世
纪初日本工厂的血汗和痛苦。20世纪初,当时由于橡胶和锡矿的开采,南洋地区经济十分
繁荣。日本的妓女到来之后,凭借她们的温柔和美丽很快就成为好色男人们的宠儿。日本
妓女为了国家甘心出卖自己的身体。据统计,当时南洋地区竟然有2万多名日本妓女!
可怕的日本民族!
相比之下,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基础好,自然条件好,但注定是食草动物。
日本的超常规手段已经让欧美震惊不已,但和苏俄的残酷工业化相比,只能说是小 儿科。
一战前的俄国有钢铁厂,有铁路,有军工厂,但只能说是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国家,
或者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因为整个国家并没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真正的进入工业化
社会。
没有完全进化成肉食动物的沙俄,依靠其庞大身躯,恐吓一下纯食草动物,如大清帝
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是绰绰有余的。但和真正的肉食动物较量时,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
比如克里木战争,俄国被英法狠狠蹂躏了一把。
比如日俄战争,俄国甚至干不过一样当时是半食肉动物的日本。
当一战爆发后,遇上肉食动物中的强者-德国时,俄国的缺陷和不足彻底暴露了。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两线作战,或者说三线作战(海上和英国要对峙),在东线投入的资
源相对比较少,即使是这样,俄国仍然被揍得体无完肤,一败再败,失地千里,国力耗尽
,导致最终爆发了革命,并以割地赔款的方式彻底退出了战争。
斯大林接手苏俄政权的时候,面临的窘境是
1 西方对共产主义苏联的围堵
2 英美放开了德国身上的锁链,德国复兴后的潜在威胁
一战中俄国的大溃败印象尤深,本质上还是农业国的沙俄被打得鲜血狂飙,在极有可
能到来的新一轮战争中,原来的英法盟友不一定能指望上,单挑德国?斯大林面临的压力
巨大无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但资本如何来?人力如何来?
本来苏俄的民族习性就偏于野蛮,结合共产主义特有的自信心,强权制度在斯大林手
里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苏俄工业化再一次刷新人类下限,其残酷程度可以用一
句话来形容:
饿死乌克兰的数百万农民换取苏联的工业化!
食草动物为了进化成食肉动物,把自己的伙伴和同类都吃了。
依靠用无尽血肉换回来的工业化,斯大林成功逆推希特勒。
中国工业化的步骤如下:依靠超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外来资本,让资本觉得不来中国就
是没天理,这是构成中国工业进阶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准,扩大
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优势。第三步,赶超发达国家。
这三步都是建立在计划生育和必然附带的计划死亡基础上的。
当中国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准备搞建设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世界的食肉动物已经够多
了。
后发国家所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搞建设,食肉动物们并没有闲在那里睡觉
。龟兔赛跑只是美好的故事。现实是食肉动物在前沿所新开发出来的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生
产效率,更便宜的产品。举一个例子,中国80年打开国门时,中国自己生产的钢材比国际
市场贵多了。
而更要命的是,你周围的竞争者更多,100多个食草动物都在向食肉动物献媚,指望食
肉动物能提携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愿意付出如前苏联般的代价,也不能够进化成肉食动物。事实
上,中国为了搞工业化,饿死的人比前苏联更多,但到了1979年,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具有
若干工业基础的农业国,中国大部分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竞争力,中国的基
础设施在第三世界也只能处在中下水平。
所以,整个80年代,中国媒体上充满了中国就要被开除球籍的宣泄性文章。
只有经历过战争,习惯于人头只是统计数字的邓小平那一代人敢于破釜沉舟,突破人
类的底线,从自己种族的孩子身上积累资本。
食草动物为了进化成食肉动物,狠心吃掉了自己的大部分孩子,为自己的进阶提供额
外的营养!
先说下计划生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两个主要宣传口号:提高人口素质,节约资源。
虽然现在计生委很少再提这两个口号,但有必要拿出来说一说。
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报纸上充满了批判中国人素质的文章,诸如随地吐痰,不讲卫
生,愚昧,迷信等。而计划生育的一个主要宣传出发点就是,孩子生的少了,才有更多的
精力去教育,把抚养多个孩子的精力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这个孩子岂不就有更好的条件?
理由听上去很简洁明了。直到现在,大部分人还都持有类似的理论。
但这种理由的背后,有一个极其明显的悖论。按照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大致而言
,应该是东部人比西部好,城市人比农村好,汉族人比少数民族好,机关事业单位比其它
单位要好,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把优惠政策给了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和非机关事业
单位。口号和现实对比起来是不是很荒谬?
另外,什么是人口素质?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智力,情商,交际,各有各的用途,
单纯以多读几年书来衡量人口素质早就被批驳的体无完肤,人是社会意义上的人,不可能
脱离群体而存在。每个人认识社会,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的,爱心,责任心都是从家庭生
活开始萌芽的。从很早开始,各大文明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化属性根植于家庭关系,
兄弟姐妹是每个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横向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国如今大范围的独
生子女,其对人性的摧残甚于文革,其长期性,全局性的破坏效果目前才显现出冰山一角
。(当然,独生子女会想,父母财产都归于我,难道不是好事?)
前国家计生委主任的表功话语中透露了计划生育的核心作用。
“计划生育30年来,全国少生4亿多人,创造了较长一段时期人口抚养比较低、储蓄率
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其实计生委的人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什么人口素质,节约资源都不谈了,直接抓住
可以向统治者邀功的中心词:人口抚养比较低、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我要在此说
一下,根本不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高利贷)。
中国人想发展经济,印度人,东南亚人,拉丁美洲人一样想脱颖而出,要想由穷变富
,离不开西方的资本和技术,而从发达国家看来,这些地区都是可供自身投资的候选对象
,从文化隔阂和政治体制差异来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别是最大的。大家都想发展,彼
此互为竞争者,
面对来自纵向和横向的压力,中国要想改变自己的劣势,必须有一独门“杀手锏”。
现在回头看80年代初,中国有什么呢?当时口号是既无外债,也无内债,但现实窘境是
,国内没有多少资本可供建设,居民储蓄少的可怜。
相对于外部小国,中国有部分可以出口的自然资源(但2000后,资源进口超过了出口
),一个初具规模但无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很多中国工业品,尤其是重工业产品,要
比国际市场贵),在穷国里处于中下水平的基础设施。感谢毛泽东的免费初等教育体
系,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最大优势反而是质量还过得去的庞大年轻人口。
不得不说,中国80年代的那批领导人,经历过战争的残酷洗礼,知道要成就不平凡的事
业,必须有不平凡的手段,在众多竞争者中杀出一条血路,中国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最早的个体户,很多最初都是风里来雨里去打拼,有一定经济基础后,才能谈得上拓
展渠道,结交人脉,再扩大一点,才能开厂招人,邀英才共图大业。
国家也是如此,第一步的竞争优势怎么来?
邓小平注意到,1962年后那个超级生育高峰出生人即将成年,即将生儿育女,有限的
国内资金会耗在下一代的抚养上。
为了吸引资本,为了积累内资,计划生育被提上日程。
对于资本而言,中国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
条腿的人有的是”,这是多年前一位企业主告诉我的原话。下岗,血汗工厂,劳动纠纷,
拖欠薪水,黑煤矿。剖肺自检,断指接续(深圳一医院一年断指接续数百例)。。各种各
样的中国特色词汇铭记了一个劳动力极其廉价的时代。为了谋求一个就业岗位,中国人无
所不用其极,行贿,哀求,走后门,种种丑态让世人叹为观止。
我爷爷是一个半文盲,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活,去世之前的一次谈话中,他偶然说到
,
民国时讨生活容易,公社时也行,现在很难。他说的讨生活,其实是指找活干。(不谈
物质
上的绝对标准,是找工作的相对标准)
我承认中国人多,但中国历来都是第一人口大国,早就演化出一系列机制来适应人多
。一个大海一样深邃的社会,在正常情况下会容纳众多劳动力。而过去30年中国就业市场
的极度拥挤,除了本来人口很多,城市化带来农民进城,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经常被忽略
的因素。一是计划生育,二是大学幻梦。
很多人觉得诧异,计划生育应该是减低就业压力啊,怎么反而加大就业压力?实际上
,在计划生育开始实施的前期,就业压力反而加大了。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典型的家庭人口结构(统计意义上,不是
社会实际结构)应该是两个老人,一对夫妻,再加上两个孩子。正常情况下,丈夫出去干
活,妻子抚养孩子,老人早期相互扶持,晚期由子女赡养。丈夫工作阶段应该是20-60岁,
由于有两个孩子,怀孕,哺乳,两个孩子的间隔期,再加上照顾孩子,母亲在孩子成年前
必须全职操持家务,父母亲在儿子结婚生子后应该还能干个10-15年。从统计角度看待问题
,一个典型的6口之家,在一个人口循环周期内,提供给外界的劳动力应该在2左右。如果
考虑到病残,自愿不干活等因素,比例更低一点。也就是说,12亿的人口,劳动力总量应
在3-4亿之间。由于毛泽东时期的生育扩张,使得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拥有超乎寻常数量的
年轻人,因此,当时的就业压力也是很大的。但再大也不至于使得过去30年劳动力变得空
前廉价,用我爷爷的话讲,公社时讨生活还容易点。
但计划生育改变了这一点,由于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城市里很严格,农村里在
90年代后,也越来越严格,而在80年后,中国的生育率一直低于2,后期更是1.3),母亲
在子女上的时间开销被极大的缩减,大部分中国妇女参加到劳动力大军中,事实上,中国
妇女工作的比例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远远超过了西方。计生委说中国有2亿多独生子女
,个人估计,最少额外给就业市场提供了1亿劳动力。
这额外添加的1亿多劳动力,而且是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而著称的中国妇女劳动力,
使得本来就腾挪不开的就业市场空前拥挤。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现沿海的外贸工厂,物以
稀为贵,人以多为贱,资本方处于绝对优势,极其廉价的劳动力,不但使得本国的资本获
利,更吸引了来自海外的大量资本,由此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名声,并打垮了世界上其
他国家的无产阶级。
另一方面,外来资本初期讲究“短平快”,对于投资中国的公路桥梁和港口兴趣不大
。这些只能靠国内资金。
看过民国时期一位文人的随笔,里面介绍中国人的时候,说国人一般是没有太多余钱
的,因为家庭里面孩子比较多,如若一日不干活,一日就不得食。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家
庭如果养育两个以上孩子,基本上是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积累,反应在国家层面,就是消
费高,投资少(现在印度就是这样)。
邓小平注意到了这一点,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时候,口号是“少生孩子多养猪”,孩子
少了,家庭抚养比降低,家庭资金逐步积累,储蓄率会随着提升。大量的国内资金积累起
来,便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的利率水平被压低到了极致
。举一个例子,铁道部在招标长期债卷的时候,所给出的利率只有4.7%,海外评论说低的
简直不可思议,但不可否认,中国新世纪以来的低利率水平和高储蓄率,给中国的基础设
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价资金,中国现在世界第一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很大程度上要感
谢源源不断的廉价资金供给。
依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即使中国劳动力价格不再廉价,中国对于其它第三世界国家
仍然保持了竞争优势。
而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在拥有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同时,劳动力价格优势仍然很大,因
此,2008年以后,中国的工业化开始逐步侵蚀欧美日的高端领域,发达国家的日子越来越
难过。
欧债危机的根源其实来自于中国的工业化进阶。
正如前面谈到的,计划生育的前20年,把数以亿计的妇女额外赶进了劳动力市场(这一
点印度至今无法做到),造就了世界上空前廉价的大数量劳动力,对海外资本产生了强大
的吸引力,让其宁愿忍受中国当年恶劣的经营环境也要进入中国牟利。
对内,孩子身上消耗少了,余钱慢慢汇聚起来,为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充沛的廉
价资金。这点对比印度特别明显,即使生育率降低到了世代更替率附近,但相比中国,印
度至今依然是一个高消费率国家,投资率始终上不去,导致基础设施破败不堪。
中国成功领先于竞争者一步之后,就可以利用优势来抢占制高点,堵死后来者。别的
不说,中国现今的基础设施能够让世界其他国家唯有羡慕嫉妒恨。
中国的工业化建立在汉族损失4亿孩子的基础上!
苏俄饿死乌克兰数百万农民来搞工业化,相比中国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的工业化进阶方法看起来很美,但为什么世界上唯有中国搞计划生育?难道其他发
展中国家不想搞工业化。
邓小平的战争经历和毛时代沿袭下来的控制手段是中国搞计划生育的有力武器,除此
之外,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看到了计划生育是一柄双刃剑。
世上从来没有只获利而不付出代价的行为,时代的逆风终究会吹来。
现在,计划生育的逆风来了。
杀鸡取卵式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中小学开始大规模并校,
儿童数目断崖式下跌,2011年,中国户籍统计中,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而中国总劳
动力适龄人口数达到了顶峰。从2012年开始,劳动力总量开始持续减少,估计最少持续30
年以上,但是劳动力减少还算了,更恐怖的是劳动力年龄中位数也在上升。
计划生育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接下去的30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变得很奇特。
首先,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95后工作热情与前辈不能同日而语,人之所以愿意劳动,
尤其是勤奋工作,总是会有重大的外部因素驱动的。除了解决温饱这个本能,西方的新教
伦理说是对上帝的职责,中国人不信神,在过去,是传宗接代,是抚育儿女,在未来,我
看不到类似因素。正所谓,60后做牛马,70后常加班,80后偶加班,95后勉强上班,00后
将会问,什么是上班。
和父辈的辛勤工作不同,独生子女的一代,“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宁愿啃老宅居,
也不愿干活。这一点,和当今日本的宅男一代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轻劳动力奇缺无比,1970年,出生2800万人,1999年,出生1300万人(http://
smoothduin.blog.sohu.com/191812299.html)。除了年轻人数量大幅减少外,还得考虑另
外一个因素。现在是4,5个劳动力养1个老人,到了2020后,党会发现,2-3个劳动力养一
个老人,2035年后,1.5个年轻人养1个老人,为了维持社会运转,维持资本的收益,执政
者不得不出台政策,开始鼓励生育,计生委的职责将会变成天天上门逼迫夫妻过性生活。
要抚育2-3个孩子,基本上是需要母亲全职在家的,很难想象,独生子女环境下长大的女人
,未来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养2个以上的孩子。这相当于把数以亿计的年轻妇女拉离劳动力
市场,人为造成年轻劳动力的极其匮乏。可以断言的是,20年后,餐厅里面端盘子的不再
是类似现在的年轻mm,将会是大妈和大爷。
蓝领工资涨幅会呈现出远超通货膨胀之势,和改革开放前25年实际工资基本不涨相反
,当年是被计划生育额外提供的妇女劳动力压制了工资,以后是劳动力日益缺乏,工资大
幅补涨。2010年以来蓝领工资的上涨已经呈现出这种趋势。
重体力活的蓝领收入将远高于一般受过大学教育的白领。现在的年轻人,在独生子女
政策下,个个都是父母的心肝,绝大部分宁死都是不愿意干重活的。1970年,中国出生28
00万人,最终读大学(包括大专)的不到50万,愿意且能够干重体力的男人超过500万。19
99年,出生1100万人,大学700万,剩下400万,愿意且能够干重体力的男人不会超过100万
。有人说大学生也可以干重体力活,但中国大学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废柴,
不但思想颓废,而且身体也被废了。一个社会总是需要干重体力活的,未来能干重体力活
的人的议价权会越来越高。其实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我家乡现在 一位老人去世,要
把棺材抬到山上的墓穴中去,镇上找不齐16个25岁以下肯干活的壮年劳动力,只能高价去
其它地方雇佣,价格是200元4小时。大学生多了,大学生自然会贬值,能够干重体力活的
人少了,体力活自然值钱。所以,到时硕士美眉向建筑蓝领抛媚眼是很平常的事。小时候
看西方报导,说美国码头工人年薪不比教授少,觉得是天方夜谭,现在看来,中国未来出
现这种情况很正常。
劳动力市场的这些变化,大部分人认为是好事,认为有利于倒逼产业升级,认为中国不
能永远满足于生产低端产品。
确实,工资上涨,对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促进作用,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
回顾四小龙的工业化历史,当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劳动力工资水平都开始稳步上升
。
但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之处。
以韩国为例,从刘易斯拐点到劳动力总量开始下降,大约是40年左右的时间,韩国有
足够长的时间来推动产业变化,在此期间内,年轻劳动力数量仍然在稳步增长。
由于计划生育,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大致在2013年,劳动力总量巅峰在2011年,也就是
说,中国的劳动力变化特别迅速,留给中国的应变时间很短,很短。
而中国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同时,年轻劳动力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在衰减。
1990年,出生2600万,1999年,出生1300万。
其他国家工业化都是朝气蓬勃中完成的, 中国是在暮气沉沉中推进。
所以说,中国是在中年时代做着青春期的大国梦。
如果说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变化还可以强行用“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借口来掩饰。
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见证执政者的残酷。
现在回首30多年前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政策上并不鼓
励不生育!
3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的就业压力比现在打多了,62年后的超级生育高峰是在人口只
有6亿多的时候出现的,当时大致每年平均出生2700万人左右,就业市场比现在拥挤多了。
犹记得有一位公交车女职工,在车上被强奸了,都不敢声张,因为害怕丢掉饭碗。
如果当时出台政策,女性若一生自愿不育,政府就提供一个工作岗位,估计报名的人
会挤破政府的大门。或者说,政府在舆论上鼓励不生育,给予不生育者一定的物质奖励。
但执政者没有这么做,虽然说人口多了,但还是要求民众生育。
奥妙何在?
因为执政者再怎么昏聩,也会明白一个道理:绝大部分人30多年后的养老问题还得靠
儿女!
中国的经济条件,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决定了,大部分人只能靠儿女养老。
个人心理上,大部分老年人不愿意进养老院,孤寡老人愿意进是没办法,但含饴弄孙
是正常中国老年人所期盼的,养老院永远不能替代家庭的作用,养老终归还是要以家为中
心,以社会养老为辅助。说句符合中国梦主题的话,也只有让老年人无时不享受家的温暖
,才能够最终使他们老有所乐,以期全面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外,中国承担不起大部分人进养老院的经济压力。从目前趋势来看,劳动力的相对
价格只会越来越高,而养老院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劳动力的机构,并且没办法自动化,所
以养老院的收费会越来越高。从老年人/年轻人比例来看,退休金十有八九跑不赢收费的上
涨,一对夫妇,四位老人,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好啦,现在人口高利贷到了还债的时候了。
当年少生孩子搞建设,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知道,终有一日,必
须为此行为付出代价。
和我辩论的朋友中估计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不少还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不知
道养老的麻烦。
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常用来嘲讽农民的一句话就是:他们养孩子很简单,煮饭时多
加一勺米就行了。
但就是这些人,同时还认为养老很容易,不就是多一个吃饭吗?老年人能吃多少?
但事实是,赡养老人不比抚养孩子轻松。
一方面,养孩子时,父母一般比较年轻,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一个晚上不睡觉都没
事;养老人时,老人的后代一般都有40以上了,体力真心不如年轻人,我的一位同事,母
亲住院3天,陪了1个晚上(还有其他兄弟姐妹),接下来好几天精神萎靡不振。养老,一
样要付出体力,金钱和情感。
另一方面,中国有一句古话,“宁欺白发翁,不欺少年穷”,孩子就意味着未来,意
味着前途,抚养孩子是一种投资行为,大部分老人某种意义上,都只能消耗社会资源(很
残忍,但事实如此),赡养老人是纯消费行为。
一个国家老人多了,社会资本用于消费的偏多,用于投资的偏少,国家的竞争力就会
偏弱,日本过去2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最新统计,目前中国大约有2亿老人超过60岁。这2亿老人(连同后面的近3亿50-60岁
的中年人)成长的年代绝对不能用和平富裕来形容,所以身体普遍不好,大部分人的劳动
能力已经退化。
现在的2亿老人中,大部分都是农村居民,不需要政府政府发放退休金,而中国劳动力
人口目前处于巅峰状态,缴纳养老保险的人也最多,就在这种情况下,养老账户已经开始
出现亏空,当后面3亿人步入退休年龄后,这3亿人大部分缴纳过养老保险,政府有义务支
付养老金。钱从何来?
养老问题,将是未来30年挂在中国脖子上的一块大石头。
从最近关于养老问题频频放风来看, 执政者面对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丢包袱,
正如90年代末的下岗一样。
很显然,面对超常规膨胀的老年人口,中国政府是不愿意也没能力来承担这么大的财
政开销,所以65岁退休,以房养老都提出来了。
一切负担将会由现在的独生子女来承担。
中国工业化的血泪史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食草动物在进化成食肉动物的最后
阶段,也即工业化的登顶阶段,吞噬了族群中的老化个体。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202.119.227.2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