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121232011 (重生之光), 信区: NJUExpress
标 题: 致敬南京大学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Dec 31 20:09:28 2013)
致敬南京大学
作者: 李德增
[转载]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一个几天当中大家都热衷讨论的话题,政治
局9大常委当中一下子去了6个,据说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有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次
一级”的学校当中,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庆也有常委莅临。于是联想
起,自己以前的母校也建校110年了。2002年的时候,因为参加交响乐团的缘故,自己也是
那个学校百年校庆的亲历者。那个学校百年校庆也还有是有人“出席”的,据说来了一个
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差了2级,与中国人民大学“70”年校庆比都有“差距”。
这种“差距”总会让人酸溜溜的,感觉很不舒服,不过也很习惯如此了。
比如,90年代那个学校新校区开工。教育部核定的预算工程款9000万元几年都不拨付。于
是那个万人大学山穷水尽,全校的帐上只剩下5万块钱,学校的党委书记韩星臣跑到南京市
政府去静坐,总算借来几百万给老师们发了工资。据说十几年过去了,那9000万到今天还
是个无头案。直到2006年,那个大学“新”校区的图书馆、教室还是用铁皮建成的临时工
棚,比汶川地震后灾民的条件还差,我本科就是在那样的地方上课学习发CSSCI的,校内上
还有留影。
再比如当年各个大学开始建立研究生院,据说第一批的名单下来,就是没有那个大学。当
时那个大学还是SCI、EI收录、影响力因子双料全国第一。于是那个学校的校长大半夜跑到
国家教委门口等天亮,围堵国家教委的领导,声泪俱下,好说歹说,最后才补了个名,成
为了全国第一批建立研究生院的大学。这个校长叫曲钦岳,1997年因为国家教委长期拨款
不到位,悲愤辞职。那一句“国家对教育口惠而实不至,我已身心俱疲,万难继续校长工
作”,烙在几代人的心中。
再比如更早一些,当年全国重点建设6所高校,每所高校除了正常拨款,还可以得到1亿元
的额外支持。名单上自然是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西交和暨南大学也列于其中。当时
复旦还没有和上医合并,交大也没有吞并上农和上二医,那个大学的院士数量几乎是复旦
的3倍,不过没有用。于是在那5年当中,那所大学得到的全部投入只有1700万,还不到复
旦的1/8。
再比如,03年新生入学教育的时候,学校党委书记指着教室房顶上的电风扇告诉我们,这
些电扇都是别人捐的。有个香港企业家是到校长办公室谈校董的事项,惊讶得发现盛夏火
炉当中,这个“著名”学府的校长办公室居然也没有空调。当即表示要捐空调,给行政楼
每个办公室装一台空调。校长带这个企业家去看教学楼,教学楼里连电风扇都没有,课桌
椅有民国时候的,也有刚解放不久的。校长说,你也别给我装空调了,有这个钱,给每个
教室装2台电风扇吧。
再比如,我自己的尴尬经历,经常被人问起某学校怎么样,是不是211……,一开始还觉得
讶异,还要告诉人家那个学校是第一批9所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正态分布于国内国外
各个大学排行榜大陆高校第3至第5名的区间。到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再被问起,就说“不
清楚”。
再比如……
所以,作为那个学校的毕业生,要习惯于酸溜溜,要习惯于被人鄙视。有人是共和国的嫡
长子,自然也就要有人是后娘养的。
前两天和某个学院老师谈到某些问题,老师问我本科哪毕业的?我说是某学校。于是那个
老师跟我说,人大的硕士教育都比较一般,重点在本科和博士,你这个本科不是在这里念
的,还是不如在人大本科一直读上来的。我顿时无语,再去提醒她人大经济学院现任院长
就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很伤感情;再去论证我本科的课程体系比RBS更科学,训练更系统,
毫无意;再去告诉她,去年某所大学毕业的800个博士当中有6个人拿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
论文,仅次于清华,相当于“RUC”4年的总和也是很无聊的,告诉她那个学校的商学院这
两年每年一篇经济学全国百优,而RBS建院20年一篇也没有,更属于无聊透顶。再去告诉他
那个学校经济学以66个教师杀进全国前4名,也不具有说服力。因为这些废话和我没有关系
。于是,我只好告诉她老人家,我硕士毕业的时候是人大全校40篇优秀硕士论文之一……
老师无语。
其实那个大学本身在“新”中国60年高等教育体制下,就是个怪胎。作为前朝余孽,其实
早就该被扼杀,只不过50年、51年、52年、58年、64年、66年都侥幸留下了一口气儿,没
死透而已。十年浩劫,今天包装的光鲜亮丽的清华当年依然是“光鲜亮丽,风口浪尖”。
蒯大富的赫赫威名自是今天无人提起;“又红又专,听话出活”的校训也披上了“厚德载
物”的外衣;拆“清华园”老校门建毛泽东像的壮举也因为1992年重建的假校门而远离人
们的视线;而作为四人帮打手,和复旦“罗思鼎”遥相呼应的的北京“梁效”,也就是北
京“两校”——北大清华写作班底——的斑斑劣迹也是无人再说。清华整个学校都在极力
回避,选择性遗忘。其实,他们当年还是和今天一样风光啊,为什么他们却不好意思提及
昨日的“辉煌”了呢?
熬啊,熬啊熬,那个学校终于熬到了1976年。当那个大学的学生蛰伏26年,发动315事件,
向文革挑战,向理性回归的时候,清华在干什么呢?史书是这样记载的,315那个大学学潮
20天以后,在北京某著名广场,清华大学学生充当打手和说客,阻拦那里正在进行的反对
四人帮的“四五运动”。当1978年,那个学校的年轻助教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打开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大门的时候,清华还在“旗帜鲜明地拥护华主席两个凡是
最高指示”。
历史的变化就是这样的出人意料。真的很难说,再有25年以后,清华大学还愿不愿意提及
他们百年校庆时出席的这6个名字,愿不愿意提及他们百年校庆举办的地点。毕竟,今天的
清华已经不再提及当年时常莅临清华的很多人了。经过这样的起落和历史的造化,我们才
可以看到,对于一个大学,一个学者,对于一个人来说,恒久的是什么东西。其实,最为
重要的,不是别人给你戴上了多少顶华丽的帽子,也不是外在的亮丽和光鲜,世事无常,
这些外在的虚荣就像塑料叠成的假花,经过一段时间的尘封,便成为了肮脏的拖累。能够
支撑起一个人的,是他内在的学养和能力,是他的奋斗精神和进取心,是他愿意坚持和保
守的理念,无关乎外在的变幻莫测。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平常更需要时时刻刻的检点
自己,反省自己,积累,沉淀。
突然想到在某研究院任教的师兄,去年发表了两篇《经济研究》,两篇北大《经济学季刊
》,两篇SSCI,至今还只能是个讲师,学校不允许他评副教授。其实,讲师又如何呢?只
要用全部理想和信念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有人捧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聘书求他当教
授的。这只是个预言,看看能不能经得起10年的检验。
顺便贴一个苏联国歌,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歌名叫《永不瓦解的联盟》……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72.26.1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