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ulm2 (ulm2), 信区: NJUExpress
标 题: zz除了南航王博士后,再看我这南大博士的遭遇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Tue Nov 26 23:08:17 2013)


看了王博士的遭遇,想想自己也是另一种惨,甚至比他还惨,他好歹一家人还在
一起,我一家人是“两岸三地”啊!一次次的努力结果都是失望,所以,我完全有理由去
炮轰天安门!

首先,请看本人的成果,本人是地理学,专业很重要,不像理化生那样好出成果!
本人自小命途多舛,被母亲抛弃,爷爷奶奶还有太太辛苦把我养大,终于我一直奋斗到现
在。请看我的成果:

吴立,男,汉族,1985年2月出生,浙江省海宁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理学博士,自然地
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中国地理学会会员(S110008501M),过去全球变化PAGES(
Past Global Changes)组织成员,2009年6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安徽师范大学第九次代表
大会代表,目前担任Quaternary International、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等SCI期刊的审稿专
家和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杂志Quaternary Science, Geomorphology and
Paleoenvironment专业部分的编委。2006年以来已主持教育部“985工程”专项南京大学研
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和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三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两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一项、省市级
地方科研项目一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含SCI(E
)论文4篇、EI论文5篇,通讯作者论文6篇,包含SCI(E)论文4篇、SSCI论文2篇、EI论文
1篇,其它排序作者论文十余篇,其中含SCI(E)论文4篇、EI论文3篇,参编科学出版社专
著或教材4部、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1部,获教育部2012年博士研究生
国家奖学金、招商银行南京分行第六届“一卡通”奖学金及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
毕业生等各类奖励与荣誉十余项。

公开URL:http://www.scholarmate.com/profile/liwu12345.

Researcher ID: E-3821-2013, h-index: 2, (URL)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
E-3821-2013.

学位论文



[1]吴立. 江汉平原中全新世古洪水事件环境考古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大学,
2013.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吴立.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安徽师范
大学,2010.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3]吴立. 巢湖石特征与开发研究. 学士学位论文.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研究方向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地貌与第四纪环境考古,遥感考古与历史地理

主持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1] 主持教育部“985工程”专项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
全新世灾变事件对人类文明演进影响的考古地层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CL11,项目起
止年月:2011.1-2013.4,资助金额:12万元,结题)

[2] 主持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浙江省史前环境与文化响应研究”(项目
编号:161-070143,项目起止年月:2014.1-2015.12,资助金额:2万元,在研)

[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三星堆文明消失和金沙文明兴起成因的环境考
古研究”(项目批准号:41371204,项目起止年月:2014.1-2017.12,资助金额:90万元
,第五参研人,在研)

[4]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气候-海面变化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文明进程影响的环
境考古研究”(项目批准号:41171163,项目起止年月:2012.1-2015.12,资助金额:80
万元,第六参研人,在研)

[5] 参加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江
苏沿海地区全新世海面变化的考古地层与自然沉积记录研究”(项目批准号:SKLLQG1206
,项目起止年月:2013.1-2014.12,资助金额:5万元,第六参研人,在研)

[6] 参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江
苏典型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太湖地区古水井标高揭示的全新世海面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
:2012SKL003,项目起止年月:2012.11-2014.11,资助金额:8万元,第六参研人,在研


[7]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江苏沿海和美国五大湖地区全新
世海面变化事件对比研究”(项目批准号:41210104004,项目起止年月:2012.4-2012.1
2,资助金额:3.5万元,中方第六参研人,结题)

[8] 参加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项目“广东丹霞山丹霞地貌成因实验
地貌学研究”(项目编号:0209151365,项目起止年月:2011.5-2011.12,资助金额:30
万元,第五参研人,结题)

[9] 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课题“3500
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环境研究”(课题编号:2006BAK21B02,课题起
止年月:2006.10-2008.12,资助金额:500万元,课题组成员,结题)

获奖与荣誉

2013年5月被评为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

2013年1月被评为南京大学2012年优秀研究生标兵。

2012年12月获南京大学大陆估价奖学金二等奖。

2012年11月获教育部2012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万元)。

2012年11月获招商银行南京分行第六届“一卡通”奖学金(1万元)。

2010年4月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

2009年4月获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第十一届“朱敬文奖学金”。

2007年6月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

2007年3月获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朱敬文奖学金”。

2006年10月被授予安徽师范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并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2006年3月获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朱敬文奖学金”。

2005年10月被授予安徽师范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称号,并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2004年10月被授予安徽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称号,并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


2002年11月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安徽赛区)三等奖。

2002年10月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合肥赛区一等奖。

2002年10月获全国高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合肥市一等奖。

论文与著作

(第一作者)

[1]L. Wu (吴立), et al., 2012. Ancient culture decline after the Han Dynasty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East China: A ge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275, 23-29, doi: 10.1016/j.quaint.2011.08. 027. [SCI,
2012IF: 1.962, SCIE-SSCI-ISTP Cited: 2]

[2]L. Wu (吴立), et al., 2013.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human settlement in the Shanghai Area, East China. Catena, doi: 10.1016/j.
catena.2013.10.012. [SCI, 2012IF: 1.881]

[3] L. Wu (吴立), et al., 2010. Transmuta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between 6000- 2000 aBP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East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5), 687-700, doi: 10. 1007/s11442-0
10-0804-7. [SCIE, 2010IF: 0.673, SCIE-SSCI-ISTP Cited: 7]

[4] L. Wu (吴立), et al., 2012.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archaeology,
Yangtze River Valley,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s. Geoscience Frontiers 3 (6)
, 875-892, doi: 10.1016/j.gsf.2012.02.006. [SCIE, SCIE- SSCI-ISTP Cited: 2]

[5] L. Wu (吴立), et al., 2013. Geochemistry records of palaeoenvironment from
Sanfangwan Neolithic site in Jianghan Plain, Central China. Lecture Note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211, 81-87, doi: 10.1007/978-3-642- 34522-7_10. [EI]

[6] L. Wu (吴立), et al., 2013.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 Anhui Province, East China.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53-255, 829-834, doi: 10.4028/www. scientific.net/AMM.253-255.
829. [EI]

[7] L. Wu (吴立), et al., 2012. Estimation on emission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catchments of the Chaohu
Lake Basin, Chin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18-523, 1530-1535, doi: 10.402
8/www.scientific.net/AMR.518-523.1530. [EI]

[8] L. Wu (吴立), et al., 2013.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factors for polder landscape based on Landsat ETM+ data in the East
Chaohu Area, China. IEEE Proceedings of GEOINFORMATICS, doi: 10. 1109/
Geoinformatics.2013.6626024. [EI]

[9] L. Wu (吴立), et al., 2011.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n the Object-oriented
Remote Sensing Archa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 IEEE Proceedings of RSETE 4,
3050-3053, doi: 10.1109/RSETE.2011.5964958.[EI]

[10]吴立,等.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地理学报,2012,67(
7):903-916,DOI:10.11821/xb201207004.

[11]吴立,等. 巢湖流域新石器至汉代古聚落变更与环境变迁. 地理学报,2009,64(1)
:59-68,DOI:10.11821/xb200901007. 见: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
与社会文物司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环境卷(I).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57-3
66.

[12]吴立,等. 海峡两岸2011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纪要. 地理学报,2011,66
(11):1582-1584,DOI:10.11821/xb201111014.

[13]吴立,等. 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 古
地理学报,2008,10(2):183-192.

[14]吴立,等. 巢湖流域灾害链成因机制与减灾对策. 灾害学,2012,27(4):85-91.

[15]吴立,等. 汉代以后巢湖流域文化衰落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9,32(5):476-480.

[16]吴立,等. 巢湖石特征形成机理与开发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
8,31(5):483-487.

[17]吴立,等. 淮河流域水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利用.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3):2
70-271.

[18]吴立. 14C测年. 见:朱诚,李兰,刘万青,等主编. 环境考古概论.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3. 15-28.

[19]吴立. 冰岩芯记录. 见:朱诚,谢志仁,李枫,等编著. 全球变化科学导论(第三版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8-102.

[20]吴立. 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记录. 见:朱诚,谢志仁,李枫,等编著. 全球变化科学
导论(第三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3-97.

[21]吴立,等. 巢湖奇石. 见:王心源编著. 巢湖北山地质考察与区域地质旅游教程. 合
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126-133.

(通讯作者)

[1] F. Li, L. Wu*(吴立), et al., 2013.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geographic context of Neolithic cultural sites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Southern Shaanxi,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0 (8), 3141- 3152,
doi: 10.1016/j.jas.2013.04.010. [SCI, SSCI, 2012IF: 1.889]

[2] C. Zhu, L. Wu*(吴立), et al., 2013. Lichenometric dating and the nature of
the excavation of the Huashan Grottoes, Ea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0 (5), 2485-2492, doi: 10.1016/j.jas.2012.07.023. [SCI, SSCI, 2012IF

[3] F. Li, L. Wu*(吴立), et al., 2013. An examination of the traits and
genesis of Chaohu Stone, East China.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63-266,
80-84, doi: 10.4028/www.scientific.net/AMM.263-266.80. [EI]

[4] B. Li, C. Zhu, L. Wu*(吴立), et al., 2013.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period of the Shijiahe
culture, Tanjialing site, Jianghan Plain,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308-
309, 45-52, doi: 10.1016/j.quaint.2013.05.041. [SCI, 2012IF: 1.962]

[5] X. Wang, Z. Guo, L. Wu*(吴立), et al., 2012. Extraction of palaeochannel
inform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ry in the east of Chaohu Lake, China.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6 (1), 75-82, doi: 10.1007/s11707-011- 0188-8. [SCIE
, SCIE-SSCI-ISTP Cited: 1]

[6]王传辉,吴立*,等. 基于遥感和GIS的巢湖流域生态功能分区研究. 生态学报,2013,
33(18):5808-5817,DOI:10.5846/stxb201303280543.

(其它排序作者)

[1] L. Li, L. Wu (吴立), et al., 2011.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from 1.15 Ma BP to 278 BC in Hubei Province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1(5), 909-925, doi: 10.1007/s 11442-011-08
89-7.[SCIE, 2011IF: 0.832, SCIE-SSCI-ISTP Cited: 1]

[2] X. Wang, L. Wu (吴立), et al., 2008. 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in the Northern China Plain based on radar remote sensing image.
Proceedings of SPIE 7144(1M), 1-10, doi: 10.1117/12.812776.[EI]

[3] F. Li, C. Zhu, L. Wu (吴立), et al., 2013. Environmental humidity changes
inferred from multi-indicators in the Jianghan Plain,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2,700 years.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doi: 10.1016/j.quaint. 2013.09.0
40. [SCI, 2012IF: 1.962]

[4] B. Li, H. Liu, L. Wu (吴立), et al., 2013. Linking the vicissitude of
Neolithic cities with mid Holocen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China.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doi: 10.1016/ j.quaint.
2013.11.018. [SCI, 2012IF: 1.962]

[5] K. Li, C. Zhu, L. Wu (吴立), et al., 2013.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hree
Gorges Dam constr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 review. Environmental
Reviews 21 (3), 127-135, doi: 10.1139/er-2012-0051. [SCI, 2012IF: 1.652, EI]

[6] X. Y. Wang, G. S. Zhang, L. Wu (吴立), et al., 2008.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early-middle Holocene from the sediment record of the Chaohu Lake,
Anhui Provi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Supp. I), 153- 160, doi: 10.1007/s
11434-008-5009-4. [SCI, 2008IF: 0.683, SCIE-SSCI-ISTP Cited: 8]

[7] X. Wang, J. Zhang, L. Wu (吴立),et al., 2010. Digital reconstruction o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Neolithic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Lingjiatan Site
of Chaohu City, East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7841(1Z), 1-8, doi: 10.1117/12
.873347. [EI]

[8] 李枫,吴立,等. 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
地理科学,2012,32(7):878-884.

[9] 王心源,吴立,等. 巢湖凌家滩遗址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研究,2009,
28(5):1208-1216,DOI:10.11821/yj2009050007.

[10]王心源,吴立,等. 安徽巢湖全新世湖泊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合的变化特征及其环
境意义. 地理科学,2008,28(4):548-553.

[11]贾天骄,吴立,等. 苏北阜宁停翅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地层学研究. 地层学杂志,
2012,36(4):741-746.

[12]李溯源,吴立,等. 伊犁河谷铜鍑研究. 文物,2013,(6):82-91,96.

[13]刘红叶,吴立. 运用遥感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 科技创新导报,2011,(
23):138-140,142.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2,(2):
17-20.

[14]王晓翠,朱诚,吴立,等. 湖北江汉平原JZ-2010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与环境演变. 湖
泊科学,2012,24(3):480-486.

[15]何撼东,王心源,吴立. 地下空间数据挖掘与虚拟现实. 测绘科学,2010,35(2):
130-131,39.

[16]王心源,莫多闻,吴立,等. 长江下游巢湖9870cal.aB.P.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第四纪研究,2008,28(4):649-658. 见: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
与社会文物司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集环境卷(I).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44-3
56.

[17]高飞,王心源,吴立,等. 3S技术在遗址探查中的应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9
,21(1):9-14.

[18]阮铮铮,王心源,韩伟光,吴立,等. 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 安徽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175-179.

[19]王心源,张广胜,张恩楼,肖霞云,蒋庆丰,吴立,等. 巢湖湖泊沉积记录的早-中全
新世环境演化研究. 科学通报,2008,53(增刊I):132-138.

[20]孙伟,朱诚,马春梅,李兰,章锦河,王晓翠,吴立. 南京幕府山地区地质灾害与地
热调查. 山地学报,2011,29(6):753-758.



我不知道各位看众看到这些是什么感受,特别是地学的同仁们,这只是我成果的
一部分,我没有全列出来,但有一点,我是2013年南京大学应届第一批毕业的五个地理学
生之一,我是拿国奖这一届成果数第一,还拿了南大最高的一万元奖学金和学生能够拿到
的最高项目12万。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博士,到了一个地方师范大学,待遇是一个月2000元
不到的收入,老婆也没能解决,孩子给我那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带。我想想,这是多么
的不孝啊!可是却没有任何人来帮忙解决,学校也只是口头答应,这让着实郁闷。每次宝
宝生病时我只能干着急。

这里在介绍下背景,本人大学恋爱,硕士结婚,博士有孩子,与爱人从本科毕业开
始跑了已经六年的马拉松了,以前的规定硕士非常杰出的可以留校,我便奋斗成为当时我
那学校学术做得最好的,在研二上学期就发表了一作地理学报,结果学校开始不留人了。
当时政策是博士可以解决家属,为了这个我便去南大读了博士,并且使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成为我们那届学术做得最好的学生之一,结果呢!回到母校政策又变了,我又要等,还得
靠出成果和拿国家基金才能成为解决爱人问题的筹码,我现在又马不停蹄的写啊弄啊!最
近我又录用了许多SCI论文,我真的搞不懂现在的许多高校等等为什么朝令夕改?三年政策
就一变,想整死我们这帮年轻人啊!老婆六年前就在外地有了一份很稳定的收入很好的工
作,轻易放弃的话就凭我的收入哪能养活一大家,老婆那里也没有高校就业,爷爷奶奶都
已80还在合肥帮我们带孩子,现在一家人是长江两岸三个地方!唉!真不知何时是个头啊
!像我当初对科学研究的动机是多么的纯,现在功利因素占了一大半!我有些同学也有这
样的遭遇,所以现在我真不知道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到底是不是真的重视人才,如果真的
重视人才,为什么连个解决爱人这样的我觉得一点都不难的问题都搞不定,我和老婆都有
很多课,还有教学科研任务,只有在一起才能承担带孩子的任务啊!总之,明年若是还搞
不定,老子就算是放弃科研、不上课我也要自己把孩子带着了,现在孩子经常在电话里想
我和爱人(孩子小时候我们一起带过,所以孩子对我们感情很深的,这要感谢三年里南大
和我的导师给我宽松的假期和在家科研政策),让人心痛啊!

最后一点,本人是今年南大三奖全拿(国家奖学金、招行一卡通、大陆估价)的博
士,目前在现在就业学校职称助教,最近还在背书考高校教师资格证才能去评讲师!!!
我勒个去!
关于王博士那件事,再说一点观点,那位节目主持人阐述了他的“正确”思维:“
人应该左右书,不是让书左右人”。这大概是国人普遍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视知识为
粪土,可左可右、可有可无,重吃饭、轻读书,学以致用,学以挣钱。中国为什么缺少创
新发现?因为有国人认为肚子比脑子重要,读书是为了吃饭,吃饭第一才是“正常思维”
。肚子当然重要。是动物都知道肚子重要,但只有人才知道知识的重要,只有为知识顾不
上吃饭、认吃饭是为了读书的人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大概不知道,达
尔文是靠了他父母和老婆供他吃饭,才写出了《物种起源》;导演李安也是靠了他老婆的
工资和支持才导出了奥斯卡奖的影片。远大理想和好高骛远不过是成者王、败者寇的翻版
。记者没有告诉我们王博士这5年来每天在干什么。如果王博士每天在读文献,钻研专业问
题,即便他能力有限,没有能发表高影响因子文章、做出伟大成绩,他父母和老婆愿意和
有能力支持他也没有什么丢人和值得批评的。记者并没有给出证据证明王博士每天无所事
事、好吃懒做成了“老赖”。


--
※ 来源:.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http://bbs.nju.edu.cn [FROM: 172.17.189.78]